11月7日,第22屆黃酒節暨黃酒產業峰會在浙江紹興召開。這個在業內人士看來是被嚴重低估的產業,已經舉辦了如此多屆的峰會,卻仍舊被低估,倒是真叫人耐人尋味。
幾乎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都有代表自己種族性格的酒種,并且被整個國家和民族認為是身份認同的標志。譬如近日美媒所報道,加拿大和丹麥為了爭奪北極世界一座無人居住小島漢斯島的所有權,每次登島都會把自己國家的酒放在島上,以示主權。據悉,最早是1984年,加拿大軍隊登陸漢斯島,插上了國旗,然后留下一瓶加拿大威士忌。丹麥人對此無法容忍,迅速抵達漢斯島,換上自己的國旗,然后留下一瓶杜松子酒。之后,一方定期到島上拿走另一方帶有愛國性質的酒,然后換成自己的。這一激烈的自帶酒水爭奪戰延續了數十年之久。相比之下,黃酒要想在中華民族中達到相似的地位,似乎還很遙遠。
依據業內大咖的說法,黃酒產業發展需要突破若干限制,譬如科技與人工,傳統與現代,地緣與世界,價格與品牌,等等不一而足。就在此次峰會上,創新與發展的問題依然集中在如何突破產業限制等。
筆者從中國酒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對黃酒當前的產業處境深表同情,而且也多次執筆呼吁公眾和消費者,以及游說業內經銷商,能夠給黃酒多一些關注和關愛,而一些經銷商也確實認為黃酒是一座有待進一步開采的金礦。畢竟,黃酒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酒種,與中國酒文化的關聯最為密切,也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品格和華人的性格。后來發現,其實很多人已經跟筆者有相似的見解,對黃酒也充滿期待。浙江省人民政府也把黃酒當作大力支持的產業之一,并且于2015年就出臺了《關于推進黃酒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
但相比之下,黃酒的改觀似乎依舊趕不上我們所期待的速度。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消費升級的過程中,發酵酒的發展機會似乎比蒸餾酒要多一些。從理論上講,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包括全球華人)的綜合影響力的迅速提升,黃酒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但,黃酒這一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似乎依舊是徘徊多過破繭,緩慢的增長中尚未看到質變的增速前景。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黃酒產業峰會上致辭時認為,黃酒創新的前提,首先是要回歸于滿足消費者飲酒需求的本質,基于消費升級的變化趨勢進行產品創新;其次是通過科技創新的手段來強化黃酒核心的風味,同時實現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再次是創新黃酒的產品,以適應消費者對于黃酒口感愉悅和飲后的舒適感。
對于王理事長的上述觀點,筆者深表贊同,同時也認為,黃酒產業不是被低估,相反是被理論上高估。相應,黃酒未來的創新發展,不是要打破外部環境的所謂限制,而是要在觀念上自我突破,打破自身的枷鎖以及歷史慣性所造成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