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日,外媒報道稱中國進口葡萄酒遇冷,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上海,過去幾年就有2000家葡萄酒企業倒閉,售賣最低價15元。
進口葡萄酒為何風光不再,不好賣了?報道中分析說,一方面,中國消費者正在縮減開支,另一方面,進入第三年的反腐敗斗爭也打擊了大肆消費。
應該說這樣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兩年中國經濟不景氣,就業形勢嚴峻,但房價還是那么高,物價仍在上漲,很多人不能不精打細算。而公務宴請場合消費的高檔葡萄酒,銷量肯定有大幅下滑。比如,以前有官員每頓飯都要開兩瓶拉菲,進口拉菲最高賣到10萬一瓶,甚至整個法國出產的拉菲都滿足不了中國市場,可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會喝拉菲呢?
但是在我看來,進口葡萄酒遇冷、降價,絕不只是上面說的兩個原因造成。說中國消費者正在縮減開支,可為何十一黃金周去日本的中國游客,瘋狂購買馬桶蓋和各種電器呢?反腐敗斗爭是打擊了公款消費,可那些原本價格不高的中檔葡萄酒,幾十塊、百十塊一瓶的,過去難道在官員的飯桌上嗎?
其實,中國人當中,購買力旺盛的大有人在,對外國葡萄酒的興趣也有。前些天我在文章中就提過,英國路透社近日一篇報道稱,中國新移民在溫哥華帶旺了包括奢侈品的消費,中國國慶期間,一家紅酒店開售2012年波爾多葡萄酒,3000加元一瓶,有超過200人徹夜排隊搶購,其中大部分人都說普通話,其中一位女士購買了價值近1.9萬加元的葡萄酒。誰說中國人買不起外國葡萄酒了?
實際上,進口葡萄酒在中國遇冷,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人對葡萄酒的態度正在變得理性。眾所周知,葡萄酒不是中國的傳統酒類。前些年,喝葡萄酒被視為有品位、上檔次的生活方式。不少中國人連紅葡萄酒與白葡萄酒都分不清,也附庸風雅地去追崇葡萄酒。有人根本就喝不慣葡萄酒,用雪碧兌著喝,還有人為這樣的裝逼做法洗地,說是創新。在這種“人傻錢多”的情況下,許多人看到了商機,從外國進口葡萄酒,以超高的暴利價格銷售,賺得盆滿缽滿。甚至有個說法,“2010年,人人都尖叫中國是葡萄酒銷售的黃金國度,投身這一行業你就能變成百萬富翁。”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葡萄酒不過是一種酒類而已,就跟我們的白酒一樣,有高中低各種檔次的。中國白酒有近千元一瓶的茅臺,也有幾塊錢一瓶的老村長,進口葡萄酒雖然標牌上都印著洋文,卻不意味著就都是名貴的東東。如果是為了品酒,國產葡萄酒幾十元、百十元就能買到品質不錯的。劉嘉玲從法國采買的葡萄酒,只賣五六十元一瓶。那些把進口葡萄酒售價翻好多倍的,酒不再好賣實屬正常。說現在進口葡萄酒售賣最低價15元,事實上那酒本來就是不值錢的低檔貨。上海過去幾年有2000家葡萄酒企業倒閉,這些所謂的葡萄酒企業,大多就是販賣葡萄酒的小商販而已。開這么多葡萄酒企業,就跟一窩蜂搞團購網站、O2O創業一樣,不大批倒閉才怪。
有外國酒企的營銷高管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中產階級,將成為葡萄酒越來越重要的市場。應該說,說得不錯。不過,未來的葡萄酒生意在中國,肯定沒那么好做了。不久前,明星趙薇的紅酒旗艦店正式上線,開賣她法國酒莊產的葡萄酒,價格在在瓶700元到2000出頭,據說剛開張就很紅火。但別忘了,趙薇是名人,短期內有粉絲效應,但在進口葡萄酒市場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下,她的葡萄酒生意接下來會怎樣,誰能預測呢,是不是?
作者簡介:李清,江蘇揚州人,媒體人,佳釀網專欄作者,酒文化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