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社會經濟激蕩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十三五規劃”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綱領價值。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共中央希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今日起部過年時間,這一目標現在已經變得指日可待。而作為身處市場前沿而又兼具社會屬性的酒類行業,“十三五規劃”直接關乎其未來發展的趨勢與前景。鳳凰酒業君且來列舉分析。
關于新常態
新常態作為當前中國經濟現狀最權威的概括,大概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新常態的核心內容,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著許多質變。在國際上,因為躋身老二,中國的國際關系和影響開始變得極為微妙,直接促使中國企業、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也讓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變檔為中高速發展階段,而高速增長所導致的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迫使我們亟需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來加以解決。
所以,十三五規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尤其提出,中國經濟應保持中高速增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而對于具體產業,規劃則提出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發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
相比而言,酒作為傳統產業,在經歷了十年高速發展之后,一方面,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動銷乏力;一方面,優質酒仍然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一方面,中國酒業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乏善可陳;而另一方面,酒業對新業態的接納程度遠遠滯后于其他產業。
所以,審視酒業新常態應著眼于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適應社會發展、緊隨時代潮流,全方位、大視野地思考酒業未來,而不是拘囿于當前市場競爭的利弊得失。
關于消費與市場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擴大居民消費,要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并在基礎上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集約化。
消費是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酒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酒業所面臨的市場消費的變化以及轉型的挑戰,不僅僅來自經濟新常態的變化,更多地是歷史綜合積累的痼疾所致。
許多消費者忽然之間不喝酒了,或者喝酒的品類從蒸餾酒換成了發酵酒,喝酒的風氣從豪飲變成了品酌。飲酒方式和生活習慣變化的背后,固然有時代變化的印記,但酒業十余年任性的野蠻生長,在很多時候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甚至許多概念炒作、過度包裝,顯示出對酒民極大的不尊重。
但要改善酒業與消費者的關系,必須要有一個暢通、便捷,高效運營的市場通道,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和高水準的服務體驗,這就需要酒業優化供應鏈競爭體系向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轉變。
關于互聯網+
互聯網+作為新晉的國家戰略,自身帶有許多標簽,大數據時代、共享經濟、互聯網融合、商業模式創新、物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等等不一而足。
酒業是傳統產業,近幾年來因為傳統勢能的限制,對互聯網業態多有抵觸,但自身擁抱互聯網的熱情卻一直高漲。不過,任何產業的互聯網+都要經歷從渠道、到產品、再到營銷體系,繼而上溯主流企業自我變革的過程。從渠道的層面看,酒類互聯網+的占比約為1%;從產品的層面看,純粹互聯網基因的成熟產品鳳毛麟角;從營銷體系變革而言,酒類O2O仍然處于摸索和充滿爭議的階段;從企業互聯網+的角度而言,目前尚無企業完全實現自我變革的成功案例;但從消費受眾而言,60%以上的民眾已經習慣于從互聯網上了解酒類知識和消費資訊。
所以,酒業目前仍然徘徊在互聯網+的風口,需要從渠道、產品、營銷體系、經營理念到企業戰略的系統變革。市場的互聯網+是一場消費變化倒逼商業創新的革命,與以往企業主導下的市場供應競爭模式發展的軌跡完全相悖。因此,變革的痛楚是必然的,但形勢的變化亦是必然的。
關于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特色縣域經濟
無論白酒、啤酒、黃酒、葡萄酒、果露酒,從本質上講,均屬于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而圍繞酒類產業,滋生出一個個龐大的農業產業化現代集群,這正是我們所有到過酒企業所能看到的新型農業經濟景象。
農業現代化是十三五規劃中極為濃重的一筆。十三五規劃提出,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從產業的范疇來看,酒類企業對于當地農業的貢獻,不僅限于經濟驅動,而是更廣泛的覆蓋,包括民生、文化、就業、生態等。十三五規劃對于新型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考、新戰略和新部署,給予了酒類企業極大地發展空間和表現舞臺。
關于綠色生態
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近幾年來國家反復強調的這一戰略措施再次被大篇幅地寫入十三五規劃,對于生態型制造業的酒類而言,無疑是更大的福祉和希望。
酒隸屬于食品飲料,對于原料和生產環境的依賴程度很高,而作為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微生物應用的產業,其對于生態環境的依存程度遠高于其他食品飲料業。酒的釀造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種類和富集的微生物集群。所以,產業的特質所要求,酒類企業必須堅持生態化的經營模式,當然也涌現出一大批成功的案例,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
但生態化經營對于酒業是一個持續性的課題,需要恒久堅守、不斷創新。
關于合理消費
十三五規劃明確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這一點是酒業亟需反思的。酒一度成為奢靡、腐敗的代名詞,一方面與酒的天價有關,而另一方面,也和酒類產品過度包裝,以及酒業對倡導理性飲酒的社會責任踐履不力密切相關。
痛定思痛,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矯枉過正,盡快扭轉不科學、不合理、不文明、不理性的飲酒消費風氣。
關于“一帶一路”
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歷史性機遇。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一帶一路”要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中國企業走出去,應包括品牌、工廠和資本三個基本層面,不僅要讓中國的商品走向世界,而且要將中國的工廠開向世界,或者投資、并購國外優質產業?v觀中國酒業近二十年的發展,面對國際化的競爭經歷了自卑、迷茫,到今天已經充滿自信。這一方面與中國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相關,而實際上與國際酒類同行的競爭與交流日益頻繁,并購越來越多更為密切。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歷史的課題,而是我國面向新型大國關系和國際環境所做出的新戰略。盡管酒業在絲帶經濟發展的歷史上曾經做過大量的貢獻,但面向未來,酒業顯然滯后于其他產業。
關于食品安全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盡管酒類的食品安全質量水準不斷提高,但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公布的不合格產品名錄中,仍然常見有酒類產品的名字。盡管這些酒類產品多屬不規范生產的小廠所謂,但行業自律必須以加強市場為基本手段,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將不規范生產的企業盡快淘汰,為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是一個發展性課題,即使原料不變,隨著釀酒工藝的創新和釀造器皿的材料變化,食品安全的新問題也會經常隨之而變,這就需要酒類企業警鐘長鳴,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