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電在"雙十一"即將來臨之際,酒企和酒商之間又開始廝殺了。11月7日,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鋒和1919董事長楊陵江因老字號特曲將停貨一事在朋友圈公開開撕。當日,林鋒表示,從即日起,老字號特曲宣布停貨。這句話讓許久不與酒廠對著干的楊陵江火冒三丈,他連續在朋友圈中扔了三個"炮彈"。
在第一個"炮彈"中,楊陵江認為,瀘州老窖作為一個知名品牌不應該操作價格,漠視經銷商的權益,忽視消費者的利益。在隨后的第二個"炮彈"中,楊陵江的言辭更為激烈,直言,瀘州老窖作為一個準三線品牌,不應該想終止合同就終止合同,想漲價就漲價,想停貨就停貨。如果瀘州老窖繼續驕狂,會讓其三年內變成四線品牌。
這句話刺痛了林鋒,隨后其立馬在朋友圈中回應稱:"我們這種三四線品牌要自強啊,團隊們務必勝利。"看到林鋒的回應,楊陵江在朋友圈中發了第三個"炮彈",認為,說瀘州老窖是三線品牌不為過,因為茅臺是一線,五糧液和洋河是二線。并透露,他發表這番言論不怕瀘州老窖封殺,實在沒有辦法可以去商超采購后加1元賣。
一位接近1919的內部人士透露,林鋒的朋友圈之所以刺痛楊陵江主要是因為,不同于茅臺、五糧液等酒廠,今年以來瀘州老窖利用各種手段要求經銷商挺價,如果不挺價就停貨,全然不顧經銷商的利益,也不顧契約精神。
確實,記者梳理發現,除了這次叫停老字號特曲的供貨外,今年以來,瀘州老窖還多次發布公告表示,停止國窖1573經典裝、窖齡酒等產品的供貨。彼時給出的解釋是,銷售指標已經完成,為了穩定價格體系做出了停止供貨的決定。
對于瀘州老窖為何幾次三番要叫停旗下產品的供貨,瀘州老窖北京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多次采取該舉措,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庫存,另外一方面,是為了等庫存消化完了后,再對供貨產品進行提價。
白酒行業專家鐵犁對此頗為認同。他分析稱,瀘州老窖頻繁叫停供貨,主要是從自身的利益訴求出發,沒有考慮到下游、消費者是不是能接受,目的就是為了在維持價格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品的供貨價。
這點也得到了終端煙酒店老板的證實。位于北京朝陽區的一家煙酒店老板告訴記者:"去年國窖1573的進貨價只有五百多元,今年已經不斷上漲到了六百多元,窖齡酒的進貨價也漲了好幾元。"
雖然瀘州老窖在想方設法提高產品售價,維持自身品牌的高端定位,但市場卻并不買賬。山東溫和王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告訴記者:"雖然瀘州老窖停貨了,但是其他品牌沒有停貨,機會只會往洋河、五糧液、溫河大王等品牌上流失。"
確實,上述煙酒店老板就坦言,自從漲價后,該店內一年內都賣不出一箱國窖1573,反而是洋河的酒賣得好了。
面對經濟增速的緩慢增長,當前我國各行各業都在強調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進行供給側改革,多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成為了企業的共識,而瀘州老窖的停貨漲價策略卻明顯與市場的真正需求相悖。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這些措施的推出使得當前瀘州老窖不僅在營收層面跌出了酒企第一梯隊,在市值層面也與第一梯隊的酒企相差甚遠。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前三季度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的營收均在百億元以上,分別為266.32億元、176.99億元和146.67億元,與之相比,瀘州老窖僅為58.81億元。與此同時,在市值方面,瀘州老窖483.36億元的市值幾乎是貴州茅臺的十分之一,是五糧液的三分之一,是洋河的二分之一,作為曾經的第一梯隊白酒企業,瀘州老窖掉隊明顯。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停貨改變不了問題,酒類市場的問題是,生產企業不顧市場需求,不斷向經銷商轉嫁經營風險,扭曲了市場正常的供需關系。改變的關鍵是酒企要轉變經營思路,不能單純追求自己的業績,也要考慮渠道商的利益,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尊重流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