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又現丑聞,11月2日,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今年第16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抽檢酒類78批次,不合格兩批次,分別為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二職白酒廠生產的“純糧燒白酒”和“家有喜事白酒”,不合格項目均為“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甜蜜素)超標。
頻遭打臉,“甜蜜素”之后又會出現什么?
無獨有偶,近期江西省食藥監局在檢查中查出了16批次不合格酒類產品。江西井岡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井岡牌”井岡山酒(125ml/瓶,2013.6.20)、“井岡牌”井岡山老窖酒(138ml/瓶,2013.4.15)、“井岡牌”紅米醇酒(500ml/瓶,2015/3/24)這三個批次全都含有不得檢出的甜蜜素。
前些年乙醇勾兌酒喝死人,近年塑化劑事件甚囂塵上,給白酒行業帶來重創。如今,白酒又出多起“甜蜜素”事件,這對本來就在慢慢恢復自己名譽與消費者信任度的酒行業來說,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消費者恐慌、產生信任危機、對酒業的質疑聲四起等都波及了整個行業。酒業丑聞被打臉的不只是上述幾家被處罰的酒企,還有整個酒行業。難怪有的消費者會產生疑問:“不知道甜蜜素之后還會出現什么。”
行業應當反思與自律
為了增加掛杯效果,添加各種增粘劑、塑化劑;為了增加產品的口感,添加甜蜜素、糖精鈉、安賽蜜等甜味劑;為了追求利益、效益和所謂的成功,有的酒企甚至不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心中道義進行違規或超標添加,何其可悲!
整個行業處于低谷,大家都在謀發展,無可厚非。使用一些嘩眾取寵的銷售手段推出新產品、新概念,這些做法也會得到應得的社會關注與消費者認同。而采取一些極端手段,妄圖以迎合消費者口味與消費體驗為由的做法,終將被消費者唾棄,甚至為整個行業所不齒。
在酒行業經受這么多打擊后,行業能夠自律顯得尤為的重要。真正的行業自律不是幾個名酒企的負責人開個會,譴責一下最近行業的不良現象,簽署一個就行業自律的文件等等這些表面功夫,這只能短時間的安撫消費者的心,真正讓消費者心安,必須從酒業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與安全系數,各項酒標準都達標且透明,讓公眾有足夠的知情權,監督其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
法律法規是手段不是目的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10月9日印發了《關于白酒生產企業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指導意見》,通過指導白酒生產企業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白酒質量安全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時產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責任可追究,切實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保障白酒質量安全。企業在食藥監的指導下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對消費者和自身企業的負責任,也必然對整肅行業起到作用。
法律法規還有行業標準的完善,“四非”“四打擊四規范”等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都是在進一步的整頓酒行業。法律的制約與懲罰不是目的,是手段,是酒業應遵循的最低標準。酒行業能夠自律,承擔起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才是最重要的。酒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取得進步,產量上去了利益上去了,相應的我們的社會責任與質量也要跟上去,不要顧此失彼,丟了酒行業的靈魂——真誠。如此,酒行業的發展必是輝煌的,何愁再回不去往日光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