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超級市場的消費大國,中國經濟也必然會走上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互促的雙循環發展之路。
以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并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發展的緣故,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國的強國戰略。這是中國發展的一次理性且主動的選擇。
縱觀全球,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是靠外向型經濟而成為強國的。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經濟外循環的占比都在一定的安全系數之內。
內循環,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以前有個名字,叫內向型經濟,即實行“進口替代政策”,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政策調控來擺脫對進口的依賴。
可以說,中國發展以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既是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延續,又是培育經濟增長的強大內生動力。
中國的經濟發展,如今已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內循環的定調,必然將改變中國現有的經濟格局。在此背景下,沒有一個行業、企業,甚至個人可以置身事外,酒業同樣如此。
1、什么是內循環?
今年5月,黨中央、國家提出了內循環為主的戰略,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了我國經濟要“面向未來,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短短一句話字數不多,但有千鈞分量。它意味著國家產業格局未來會發生巨大變化,而要試圖從這一句話中得到更多信息,我們必須從了解內循環是什么開始。
一、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戰略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逐漸擴大,當前的世界正面臨的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的影響愈演愈烈,此時“內循環”這一概念再次被強化,并被提升至新高度,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判斷。
事實上,早在5月14日的政治局常委會就首次提出了“兩個循環”概念。隨后在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委員時再次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6月18日,劉鶴副總理在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關于內循環的3個W
有學者分析認為,當下國家提出“雙循環”發展模式,是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關于此次經濟轉向,我們要了解三個關鍵詞:為什么(why)、有哪些(what)、怎么做(how)。
三、內循環下三駕馬車怎么跑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過去三十年,這三駕馬車的規模都發生過變化,出口比重在2006年左右達到峰值后逐年降低,消費和投資的比重則穩步上升。在內循環時代,三駕馬車的分配比例會有所變化。
......
2、內循環對酒行業的影響
一、內循環對國產酒的保護
所謂內向型經濟,其進口替代主要是通過提高關稅和數量限制兩種方式實現。對我國而言,進入WTO之后,必須在對外貿易中遵守禁止數量限制原則和逐步降低關稅的準則。因此,如今的進口替代政策主要運用反傾銷、反專項性補貼和貿易保護措施,屬于臨時性外貿保護措施。
事實上,傾銷與反傾銷的“好戲”一直都在上演!
2018年3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認定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決定于3月23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即232措施)。232措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不符合“安全例外”規定,實際上構成保障措施。該措施對國內眾多企業的利益造成了嚴重損害。
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對此給予了強硬回擊。自2018年4月2日起,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關稅,對水果及相關制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15%,對美國進口葡萄酒加征關稅稅率15%,對豬肉及制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25%。
二、中國酒水市場現象
現象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市場,白酒地位牢不可破
現象二:國產酒類大部分在國內消化
現象三:中國酒類進口:白酒、啤酒、烈酒進口需求不斷擴大
三、雙循環對國內酒行業的影響
中國酒水市場整體以國內消費為主體,進出口份額占比較少。其中,按照酒水品類劃分,白酒消費占據主導地位,葡萄酒和啤酒擁有一定進口比例。
以過往經驗而言,我國酒水消費市場受進出口貿易影響沖擊相對緩和(除葡萄酒品類外),國內市場依然是酒水銷售主力市場。因此,中國經濟雙循環對酒水行業影響不會太大,行業或將繼續按照既定的市場發展規律前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雙循環”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新基建建設。以基建帶動需求,顯然能護航經濟增長。一方面,基建投資能夠拉動經濟需求,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對于我國來說,基建投資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從這一角度看,經濟雙循環將對中國酒業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酒業又應該作何反應?
四、雙循環下,白酒國際化困局
國內白酒市場已進入競爭白熱化、增長緩慢的階段。對各大酒企而言,國際化是新的競爭賽道,也是促進名酒酒企未來增長空間的新市場。
近年來,不斷有酒企布局海外市場,走上國際化的道路。以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為代表的酒企,紛紛“出海”,擴大海外布局。其中,五糧液成立亞太、歐洲、美洲三大營銷中心,在126個國家實現落地銷售;茅臺也通過國際化和品牌化,產品遠銷亞洲、美洲、歐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出海”之后,中國白酒在海外的發展究竟如何?
五、內循環下的消費能力探討
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中的起點也是終點,是生產的目的也是生產的動力。
立足消費社會,消費就成了陽光、空氣與水,注定會被持續關注。從普通百姓視角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皆是消費。從宏觀經濟視角看,消費已連續多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強勁馬車,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擴大國內消費、挖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更有了戰略意義。重視消費,是重視人民生活的基本盤,也是重視國民經濟的基本面。
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國內社會早在前兩年就已在討論“消費降級”的問題。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消費降級”的說法,是否有失偏頗?當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進一步放緩時,消費發展向好的趨勢是否改變?
......
3、新基建,新機遇
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因此也被稱之為 “鐵公基”。而當下提的新基建則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社會民生重點產業。新基建不僅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還將成為促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一、一攬子計劃對中國酒行業的提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經濟遭受重創,而彼時對出口經濟依賴程度頗高的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出口下降,實體經濟受損,沿海大量以加工出口為主業的中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增加。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離不開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2008年,我國出口金額已經占據GDP總額的31.42%,外貿依存度高達66.2%。金融危機之下,國內消費不振,維持GDP高增長的壓力陡增。
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國于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同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更加有利于擴大內需的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這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統籌兼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計劃被稱為一攬子計劃。計劃落地之后,國內經濟回暖,各行各業都出現復蘇現象。
二、50萬億“強心劑”
我國人民對搞建設有一種如癡如醉的執著和熱情。國人喜歡用“基建狂魔”來親切地形容祖國,今年,新基建的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據統計,目前新基建計劃總投資額共計 50 萬億元。新基建的核心是5G,是其他所有建設的基礎,但是它的價值不止于此,鏈條應該更長,惠及面也會更加廣泛。
可以說新基建體現出的是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的政策初心。
三、新基建“酒勁”多大
從宏觀層面來看,“十四五”是我國從全面小康邁向初步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國家推動新產業革命的重要時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推進新技術變革,都需要有新基建,這也將成為推動酒業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制造需要不斷提升自主核心能力,做好制造增值服務、全產業鏈拓展服務;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和新基建產業鏈相關的細分市場。在酒業圈一些企業已經嗅到了數字化發展帶來的賦能價值,并在實踐中積極推行面向下個競爭周期的新戰術。這種從革新層面醞釀而起的“酒勁”,將成為白酒行業深化改革的驅動力。
例如在今年“兩會”期間,今世緣酒業董事長周素明便提出在新基建的推進建設中,今世緣正通過制定企業數字化戰略,構筑數字經濟創新之機,提升企業數字化能力,謀求未來發展主動權,架構起營銷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的新產業格局。
通過基于地理位置定位(LBS)、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實現產品流、費用流、行為流數字化,提升營銷過程管理精益化,通過移動營銷系統對全國終端網點進行數字化管理,提升消費者服務能力。運用AR技術,打造“酒的釀造”和“緣的認知”沉浸式文化體驗店。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準確捕捉不同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定制化生產,提升顧客滿意度。
很顯然,數字化與互聯網思維正滲透到酒業營銷、品牌塑造以及產品研發中來,我們也看到了愈發豐富的案例,這些在新基建背景下進行的創新開拓,讓白酒產業實現跨行業對接,由傳統走向更廣闊的商業競爭戰場提供了可期待的動能。這期間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為代表的企業,也開始聚焦5G領域進行品牌新謀劃,積極參與到國家最新的信息化戰略中來。
......
編后語: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雙循環,未來可期。
畢竟,擴大內需的前提,是保就業、提高國民收入,甚至通過調節稅收等手段,提升底層百姓收入。保就業、提升收入的前提,則是促進發展。搞建設,正是促進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建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以提升居民就業率,提高收入。
在此之際,國家選擇以新基建打通雙循環,顯然是明智之舉。新基建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而這也是國家強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