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VS古井貢,只是行業競爭的縮影。一個全國化品牌,一個區域性品牌。一個進攻,一個防守。一個求發展,有個謀生存。在法律、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怎么競爭都不為過;Q產品也好,排他性產品展示也好,甚至拆除門頭廣告……都無可厚非,這就是市場競爭,實力說話。但對于消費者來講,重要的是,不要讓一家獨大,要玩平衡,不然,喝酒就要花大價錢。
2017年半年報,白酒上市公司一片祥和,像金種子、皇臺酒業這樣下滑的企業鳳毛麟角。這樣靚麗的半年報背后,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最近,一則在終端市場互相置換產品、“互挖墻腳”的事情,揭開了白酒行業殘酷的競爭環境。
唱主角的是洋河股份與古井貢酒。劉青云、劉德華主演的《暗戰》,很多人都看過,目前洋河股份與古井貢酒玩的就是暗戰,在桌子下撕得你死我活,面子上還是以和為貴。
在官方上,誰都不承認有這場戰爭。到底有沒有呢?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業內分析認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可替代性強是導致洋河與古井貢之間惡性競爭的主要原因,其背后則是一線品牌逐級下沉、區域品牌全國化帶來的激烈混戰。
白酒市場份額正在向強勢品牌集中,未來像洋河與古井貢這種互挖墻腳的惡性競爭還會層出不窮。
實際上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洋河股份和古井貢的競爭被媒體曝光了,沒有曝光的呢?不要說區域品牌了,茅臺、五糧液等一線名酒,都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絲毫不敢懈怠。
白酒競爭,絕對不亞于美國大片《血戰鋼鋸嶺》!
洋河與古井貢有沒有“互挖墻腳”?
真正的答案只有洋河、古井貢知道,但這兩家企業絕對不會承認。中國人要面子,中國的企業也一樣。家丑不可外揚,白酒行業內同樣如此。
網上消息提到,古井貢酒被指在合肥市場對洋河進行有針對性的“進攻”,將終端所售洋河產品置換為古井貢自己的產品。洋河則被指以同樣手法在上海市場終端置換古井貢產品。
對此,洋河股份回應了新京報記者,終端渠道的競爭是快消品行業歷來都很重視的競爭之地,但“我司不存在終端置換古井貢產品行為”,“我們認為個別市場置換競品的行為,應該不是古井廠方所為。”
進攻方古井貢沒有任何聲音。其實可以理解,在安徽市場,即便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古井貢也不會承認的。
戰場不僅僅是在古井貢的大本營。在上海市場,洋河也曾有針對性地在銷售網點將古井貢酒產品置換為洋河產品。
據業內人士透露,雙方在安徽、河南等地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為了搶占市場資源,在銷售終端置換對方產品的做法在業內看來已不是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