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洋河股份公布了2017年半年報,報告顯示,洋河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5.3億元,同比增長13.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08億元,同比增長14.15%,均高于2016年同期。該報告發布次日,中證白酒指數在洋河股份的帶動下以紅盤報收,而深股通資金流向數據也表明,港資呈凈流入狀態,占比持續上升,已由一季度的1.95%上升至二季度的2.35%,這顯示了資本市場對于洋河成長性突出表現的高度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洋河對三季度業績的預測由以往多期報表的10%~15%,修定為10%~20%。相對于一貫低調、強調穩健的洋河,這足以說明三季度的業績應當是相當出色的。如果再考慮到下半年中秋、國慶以及各大重要節日的臨近,銷售業績形勢可能比公司預期的還要好。這樣來看,以洋河2016年營收171.83億元為參照,即便洋河下半年仍然僅保持上半年13.12%的營收增速不變,全年營收也將達到194.37億元,2017年洋河營收超200億已毫無懸念。
對于上半年業績增長原因,洋河在報告中表示:報告期內宏觀經濟穩步增長,大眾消費持續升級,白酒行業進入新一輪增長期,高端、次高端白酒產品價量齊升,中低檔白酒產品銷售穩步增長。
的確,自2013年末白酒行業進入分梯次復蘇階段,洋河等中高端白酒品牌就走在行業回暖的前列。同期,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日漸穩定,以及大眾消費尤其是新中產消費升級的加速,白酒迎來了行業大調整后的第一縷陽光。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隨著行業擠壓式增長及集中度的加劇,除超一線品牌茅臺高高在上姿態超然,其他一二線及區域龍頭紛紛捉對廝殺,大多數酒企的日子并不好過。而此時洋河這個崛起不過十余年的品牌,卻能在盛夏結出碩果,不僅刷新了自家的歷史,也在加速改寫著高端白酒競爭格局。其所憑借的,除了外部宏觀因素,更多來自于洋河的創新理念。
一、掀起了綿柔風暴
上世紀末,隨著由東部黃淮產區主導的廣告酒時代歸于終結,東部白酒長期在口味風格上“西學東漸”的惡果顯現,“川酒滾滾向東來”等觀點在社會上推波助瀾,東部白酒產區陷入了消費者口誅筆伐的汪洋大海,東部白酒亟需一場品質革命刷新口碑觀感,誰能力挽狂瀾?
1999年末,洋河在業界率先提出了“綿柔型白酒”概念,“白酒不是香水,是要喝的,不能只在嗅覺上下功夫,還要再味覺上下功夫。”其時的中國白酒天下十分,濃香占得七分,川酒獨得三分。“綿柔型”的提出,在當時奉川派濃香風格為圭臬的東部企業當中,不啻炸響一聲驚雷,一語驚醒夢中人。
后續的產業變遷眾所皆知,洋河在傳承數百年的“三低工藝”基礎上推陳出新,將“低溫入窖,低溫發酵、低溫餾酒”等核心工藝發揚光大,一舉推出綿柔型健康白酒“洋河·藍色經典”,迅速贏得了市場認可,連續十余年一路高歌猛進,直至躍居白酒行業三甲,東部白酒企業也在洋河的感召下紛紛創新口味風格,牢牢確立了“綿柔淡雅”和“低度濃香”的板塊競爭優勢,積蓄起與西部濃香分庭抗禮的力量。
二、創新了品牌文化
一部中國史,半部酒文化史,中國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給白酒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給養,這也直接造成了,中國的白酒企業尤其是名酒企業,喜歡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厚古薄今”,往往是從古老歷史和神秘工藝里尋找靈感。其所導致的后果是,一種不合時宜的風氣“積久成是”,變成似乎合理的存在,甚至讓更多企業不得不隨波逐流。洋河之后,這種風氣大有改觀。
隨著綿柔風暴的席卷而來,品質洋河已經通過味蕾占領了消費者心智,但隨著各種品質參差不齊的綿柔白酒相繼面世,綿柔成為行業共有的品類資源,洋河如何才能確立綿柔正統地位讓消費者欲罷不能?是品牌文化。
于是,與綿柔型白酒相繼推出的“洋河·藍色經典”系列,創造性地從歷史窠臼中跳了出來,大聲喊出“男人的情懷”的品牌訴求,并借用“藍色”這一更富有時尚與時代氣息的白酒文化符號,為品牌基調背書,一舉打破傳統白酒的腐舊之氣。而隨著“中國夢·夢之藍”、“綿柔的,洋河的”等傳播語的相繼推出,隨著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冠名“博鰲高端論壇”等創新傳播事件的持續發酵,一個承載了大國夢想,代表了綿柔正統的洋河,也牢牢鞏固了其不可撼動的“新國酒”品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