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底蘊深厚,釀造工藝獨特復雜,歷史傳承厚重悠久,每一滴都是文化進化變革中存留的精粹。
一如葡萄酒伴隨宗教貫穿歐洲文明,白酒里有唐風宋韻的詩酒風雅,也有敬天畏祖的祭典祀禮。白酒里流淌的是千百年華夏大地上的生活百態。
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白酒如今的江湖地位到底如何?
就價值而言,Brand Finance在2017年3月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白酒已超越威士忌,首次成為世界烈酒里價值創造最高的類別。其中茅臺傲冠群雄,位列榜首,并且前十名中國白酒竟然占據了四位!
就數量而言,IWSR(國際葡萄酒與烈酒數據分析公司)數據中白酒全球銷售量世界第一,且并非險勝,而是第二名伏特加總量的2.5倍。
但看到這樣的數據,我們的心情是喜憂參半的,因為不同于其它五大廣為接受與傳播的蒸餾酒,白酒銷量幾乎全部鎖在中國,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如何沾沾自喜,依然純屬自娛自樂。
白酒,我們國人的心頭大愛,為何真正走向國際如此之難?
今天整個兩小時的演講將分成兩部分,即從全球視角,剖析中國白酒與其它酒類的相似共性和相異特性。
物質層面的共性
谷物原料
圣經中,糧食乃上天之賜。類似使用各類谷物的威士忌,以及使用任何原料的伏特加,白酒也是人類對蒼天眷顧之情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將可食的糧物,轉化成可飲的佳釀。
發酵容器
不同類型的白酒釀造中會使用到小壇、地缸、窖池,而七八千年前的格魯及亞也早已開始使用瓦罐、陶壇、地缸來發酵葡萄,而石池發酵至今仍是加強酒波特釀造中一項獨特的工藝。
人力參與
宜興有芳橋踩面,雅安有斜板溜茶,白酒有端午踩曲,葡萄酒有踏皮萃取。古往今來,人類以各種方式參與到由自然衍生出來的生產過程中。
蒸餾方式
中國白酒與世界其它烈酒最大的區別就是其獨特的固態發酵,固態蒸餾工藝,何來共性?我也不覺得哪里有共性,直到參觀完水井坊博物館。
博物館小電影分解呈現了固體蒸餾的過程,瞬間令人頓悟。原來上甑時,一層層的酒醅就變相地成為了柱式蒸餾(Column Distill or Coffey Distill)的精餾塔片層。外面是壺式單次蒸餾的形狀,里面卻是柱式連續蒸餾的原理,不可不嘆其精妙與獨特!
精神層面的共性
風格回歸
世間很多事宛若操場跑步——你不動,等人家一圈折騰回來,你突然就是最前沿最in的了。關鍵是,你是否能在別人結束那圈輪回前,頂住壓力不隨波逐流,只是一路跟隨自己的初心?
過去幾十年,新舊世界葡萄酒產區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全球范圍內對色深、味濃、重桶風格的追求,直至近些年才逐漸回歸,傳統意義上的平衡、內斂、精致重新得到認可與追捧。
2014年知味與上海報業集團新聞晨報聯合舉辦首屆“發現中國”葡萄酒峰會之后,我受寧夏葡萄酒局邀請赴銀川為80多位釀酒師及莊主做了一場分享,19張PPT,講了兩個小時,其中就談到了橡木桶過度使用的業內通病。因為太想釀出好酒,不惜重金狠狠用上全新的法國橡木桶,卻忘記了什么叫“過猶不及”和“喧賓奪主”。
白酒也是一樣。過去以味道飽滿為上,酒精度高為佳,甚至在零售時價格與酒精度直接簡單粗暴地形成單一正相關。
成品己酸乙酯一般在120毫克左右,但為了追求窖香濃郁,有些廠家竟能做到四五百毫克。如今濃醬類別雖然仍不乏忠實擁躉,但一批新興的消費者已然對過艷過重的白酒接受度不高,更偏好低度而平衡的口感。
人性回歸
和 (Harmony) ,乃亙古大道。從酒內物質的平衡到品鑒口感的平衡,最后上升到人與自然的平衡。有了平衡,方有和諧。
無論是德維蘭先生(羅曼尼康帝莊主)申遺成功的普世價值,還是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詳見《一根稻草的革命》),再到白酒黃酒中“天人共釀”的制酒哲學,皆是殊途同歸。
無論是《莊子·知北游》里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還是古先秦《考工記》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而可以為良”,再到日劇《鬼之酒 奇跡釀酒人》里對清酒的敬虔,皆是異曲同工。
上世紀奢靡的20年代,瑰麗的30年代,沉穩的40年代,摩登的50年代,俏皮的60年代,張揚的70年代,搖滾的80年代,自我的90年代,每一個黃金年代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
正如德爾斐神廟上那句“認識你自己”,向世人提出了一生的命題。無論世界如何輪回與變遷,順應自然之道的經典都不曾消逝,而是在歷史長河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印記和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