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外形,火的內涵,是白酒的產品屬性。白酒傾愛高頻人群,他們是白酒消費主力軍。但高頻白酒消費者在美味珍饈與身體承受之間,又不得不做出選擇,畢竟人非鋼鐵,承受有限。因此,白酒能否溫柔一點,就成為行業必須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減酒降香:高頻消費改變白酒品味
細究全民普及以來的最近30年來國人的飲酒史,白酒一直處于變化之中,而變化最為明顯的,除了外形最明顯的包裝變化,白酒內在品質的變化,莫過于度數和口感的改變。
(1) 30年降10度:商務主導下的白酒消費
武松打虎是水滸傳中知名的橋段,廣泛流傳,膾炙人口。話說武松走進一家名為“三碗不過崗”的酒家討幾碗酒提神解乏。一般人在這里喝上三碗后,都會酩酊大醉,走不過前面的山崗。武松卻痛飲十八碗,然后繼續趕路,在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了經常為害百姓的吊睛白額大老虎。
武松痛飲了十八大碗酒,還能繼續趕路,說明他沒醉的徹底,武松的酒量真的這么好嗎?現代人中酒量再好,也不可能連喝十八大碗白酒吧!其實不是武松酒量驚人,而是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差別。北宋年間,中國白酒(蒸餾酒)還沒有出現,武松喝的是度數不高的發酵酒,而非蒸餾酒,酒度一般不會超過十度。
在中國白酒全面普及的1980-1990年代,因為剛從短缺與貧窮中走出,對于口袋里錢還不多的中國人來說,控制單次飲酒數量與成本,成為當時的重要消費心理,高度白酒是當時消費的主力軍,白酒的主飲度數一度在55--65度之間,基本接近原酒的度數,白酒論斤作價,高度可以讓人們少喝低費。
到1990年代中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商業交往擴大,商務應酬消費驟增,白酒高頻消費人群大量出現,52度的濃香型白酒和53度的醬香型白酒的開始流行起來,白酒開啟了降度征程。從1989年古井貢為降價而降度開始,到2018年丹泉推廣低度醬香白酒,中國當前白酒的平均消費酒都約為45度,30年下降了10多度。
比起歐美蒸餾酒30多度與日韓的20左右的出廠酒度,中國白酒的酒度仍高了很多,比起歐美與日韓加冰加水加飲料后的大幅度降度混飲,中國白酒餐飲消費為主的純飲方式,白酒的飲用時的酒度更是高了許多,約為歐美與日韓的4倍左右,雖然中國白酒的獨特工藝制約了白酒向混飲方向發展,白酒消費文化可能傾愛高度,但頻繁的餐桌應酬,讓我們的身體不堪酒累,降度仍是中國白酒發展的重要趨勢。
白酒降度不僅體現在高頻消費的中端價位白酒,也體現在在低端與高端兩大方向,在中端白酒下降10多度的同時,以紅星牛欄山為代表的低端白酒,也平均下降了約10度,而以茅臺與五糧液為代表的高端白酒,也早也開啟了降度工程,其38--39度45--46度主品牌產品也在加大市場推廣力度,雖然茅臺一度砍掉了39度飛天茅臺,最近也恢復,而今世緣則直接提出了中度高端白酒的概念,奏響了高端白酒大幅降度的序曲。與此同時,豐谷酒業在2008年就完成了“低醉酒度”成果研發,希望在不降度的情況下,降低醉酒度,雖未取得業界的廣泛認同,卻也算是另辟蹊徑。
(2) 降香提醇:白酒消費的新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從短缺進入過剩的初期,白酒除了度數下降到了50多度外,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久未聞香的中國人格外喜歡香艷,這不僅成就了濃香白酒風靡大江南北,也造就了白酒加香加味的制造傾向,白酒變得不那么純凈,變得不那么單純了。
2003年一中字頭的協會負責人告訴我,一位長期習慣喝某名酒的領導對其酒品味的變化甚為詫異,但隨著該酒的窖香濃郁逐步減弱后,該品牌卻開始在全國暢銷起來,這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跟30年降10度一樣,隨著白酒產能的極大增加以及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對酒的喜好也在悄然中改變,從最初的重香已經開始向重味轉變。這給了醬香的興起和清香的復興提供了機會。
為了順應當下消費習慣的重大改變,我認為白酒是時候開啟降香提醇新進程了。
高端提醇:在工藝一樣品質趨白酒的品質產業,更多的實力比拼下的陳釀與提醇較量,一線企業除了技術與檢測手段領先,更多的是擁有資本優勢下的存酒與陳釀,從數量的短缺,到足夠數量與足夠時間的陳釀,高端品質的提升,隨著投入的增加與產能的擴大 ,適當增加存放時間,增加不同批次存儲,增加酒的醇厚度,讓白酒變得更加醇厚。
中端降度:中端白酒是交際應酬場景消費最多的主力酒品,是高頻消費人群的主戰場,而長期飲用過高度數的酒對身體的危害較大,因此為滿足高頻次的商務與事務消費群體的中端白酒,降度化發展,仍是趨未來主要勢,預計未來10-20年內,中國白酒平均度數還將降低5-8度左右。
低端增厚:低端白酒多為大眾嗜好型消費產品,受限成本制約或基于競爭考量,低端白酒成品酒往往液態法居多,在當下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隨著消費升級,尤其百元以下的低端酒,控制好固液態結合比例,適度增加固態成分,適當增加原酒,增加醇厚度,讓酒的口感更好。
適當降香:80后、90后新生代的白酒消費,已經成為行業重要力量,并在未來3--5年內,成為行業的主要消費力量,這些未經歷過短缺經濟的消費者,對短缺時代形成白酒傳統的濃郁香艷,已經大為不感興趣,他們飲酒更趨個性化、多元化,品牌文化的特色化。因此,白酒口感的時俱進,降低酒曲香味,適當保持原糧香味,向綿柔、清雅、復合方向發展,將是未來白酒口感的主要方向。
二、溫柔一點:白酒變柔的三股力量
提醇,降度,增厚,說到底就是讓白酒變的醇一點,更柔一點。在這一過程中,白酒離不開女性消費群體的崛起,離不開80后與90參與者的變化與改變,更離不開企業的探索與努力,這三股力量,正在讓火暴與豪放的白酒,慢慢地變得溫柔。
(1) 溫柔力量:女性飲用群體的崛起
千禧年后,中國女性在職場、家庭中的定位開始逐漸發生變化,經濟實力迅速崛起,女性消費也隨之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關注的焦點。同時,隨著女性群體出席商務宴請頻率的增加、社交應酬場合的需要,女性酒的市場需求也逐漸升溫,女性的滲透率,從50后的5%左右,快速升到60后--70后的30--40%,而80--90后,則超過50%,接近日韓1980--1990年代水平,女性已經成為改變白酒消費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葡萄酒、洋酒、果酒、調配酒、雞尾酒等適合女性喝的酒不斷增多,不少白酒企業也瞄準淡雅口味,試圖開啟酒水市場的“她”時代。
(2) 溫柔場景: 休閑與休憩
當下的白酒市場,與50后注重休息,60后重修養,70后重修身不同,已經開始登上消費數量主導地位的80后和90后,更為注重休閑與休憩,80后的朋友聚會與自飲的休閑,90后的叛逆與個性化消費,比前輩們來,他們更深受佛系思維影響,對宏觀大氣場面的親近度和喜愛度遠不及他們的父輩,反而更加注重對個人感受與個性的釋放,輕奢、浪漫、簡約更符合他們的追求。所以,在80后、90后的影響下,喝酒宴飲的場景也比過去變得日益溫柔起來。
(3) 溫柔一刀:洋河的綿柔探索
在這兩大股力量之下,白酒企業也開始“溫柔一刀”了。
洋河的爆發就是順應了這一歷程。2003年,洋河創造性地打破了傳統香型劃分標準,突出酒體綿柔度,并將這一內在品質賦予洋河藍色經典系列,成功推出綿柔型白酒,在市場上掀起綿柔風暴。此后,綿柔力量開始領跑“品質革命”新賽道。漢醬綿柔醬香、丹泉柔得洞藏、汾陽王清雅香等陸續上市,昭示著綿柔已經跨越香型了,白酒口感的“溫柔化”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了。
在口感“溫柔化”之后,飲用場景也變得“溫柔化”起來,并以2016年后銳澳神話為標志。以構建年輕、活潑的聚飲場合的強關系為核心,銳澳借助《愛情公寓》、《奔跑吧》等營造了“大家一起嗨”創新性場景和加冰、混飲等新玩法。此后江小白、水井坊、瀘州老窖等迅速“加盟”,掀起了更多更為有趣的“輕”飲。
徐志摩曾言,溫柔的一低頭,像水蓮花無限的嬌羞。白酒有水一樣的外形,也應有水一樣得溫柔,而不僅僅是火一樣的熱烈。
白酒,還可以變得更溫柔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