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發生總有其來龍去脈。當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巨剛眾酒等新事物的興起被視為中國酒的文藝復興時,讓人不禁想問:什么是中國酒的文藝復興,它因何而來,為何會在當下發生,將以何種形態影響酒業?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中國酒業未來將要抵達的一個方向,它將把中國酒業帶向何處?
酒業文藝復興的土壤
文藝復興這個詞來源于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即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
按照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館長寧小剛的說法,目前中國酒的文藝復興已有先兆。其背景是酒行業在過去三年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調整,或者再往前看,早在酒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里,文藝復興的種子就已經埋下。
在這一輪行業調整之前的十年間,酒行業的發展重心一直是政商務消費,也就是權貴消費。在當時的消費環境中,名酒大多是身份的象征,是送禮的面子,是領導的喜好,唯獨不是自己。在這樣的消費邏輯下,酒的表達方式也多是在迎合權貴心理,比如宣揚帝王將相,強調尊貴稀有。
其實在當時,不只酒行業是這樣,包括房地產、汽車等行業都有這么一段被稱為野蠻生長的高速發展過程。因為迎合就能賺錢,利潤空間也大,企業自然就沒有動力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即便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種發展方式并不健康。
然而,在所謂的“黃金十年”里,快速發展的不只是企業,還有大眾消費者的審美水平、精神需求,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成長速度甚至遠遠快于企業。
當消費者的視野被快速打開時,酒企卻仍然處于對權貴階層的迎合之中,結果自然會面臨消費者的不滿和遠離。在酒行業遭遇這一輪調整時,有不少企業和行業人士都在反思,雖然表面上看調整的原因是國家對“三公消費”的治理,而深層原因其實是酒行業早已偏離了正常的企業發展軌跡。
當權貴階層不能再支撐酒業發展時,酒企們紛紛轉而尋求大眾消費者的認同。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變成了酒行業在過去三年調整期間思考的重要問題。對照歐洲文藝復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神學對精神世界的控制,酒業文藝復興的產生土壤也在于互聯網時代下,快速成長的消費者不滿于權貴消費邏輯下酒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而倒逼酒業變革。
這樣的土壤或許就是寧小剛口中酒行業文藝復興的“先兆”,其中有一些先知先覺、敢于嘗試的先行者們,正在用實際行動把這個“先兆”變成趨勢,比如巨剛眾酒、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光合原品等,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是他們在引領這股酒業文藝復興趨勢?
個人情懷成為表達重點
也許是巧合,從去年年底以來逐漸興起的這些文藝復興力量,基本上都不是出身于酒類生產領域。比如巨剛眾酒的發起人巨剛,是一位產品概念設計師;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的創始人團隊中,除館長寧小剛是酒文化傳播專家和酒類攝影師外,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分別來自互聯網金融和酒類經銷領域;光合原品的創業團隊中,除孟躍是來自酒類咨詢領域外,另外四人均來自互聯網領域。
也許不是巧合,恰恰是這些擁有業外視野,又與酒業有所交集的創業團隊,能更清楚地看到酒業存在的問題,并能突破傳統酒業思維去進行創新。
對于巨剛眾酒,寧小剛曾有一段評論,說他的眾籌黃酒“為那些有才又不為俗市接納的設計師甚至藝術家們找到了一條出路”。這個說法后來得到了巨剛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