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2017年中國低度白酒發展高峰論壇”在四川成都召開。來自全國各地73家規模酒企代表,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大商共同參與,共商低度白酒未來發展。其中,五糧液集團作為活動承辦方,從新任董事長李曙光,到“老廠長”王國春,均出場為低度白酒點贊。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低度白酒品質技術提升”和“低度白酒與理性健康消費”,論壇中,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對發展低度白酒的行業意義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當前從國際、國內的消費大勢、產業演變規律和行業戰略布局等多個維度來看,低度白酒都具有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必將成為釀酒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于此同時,隨著五糧液的快速發展,市場覆蓋面的迅速擴大,使得“不同區域、不同層面的消費者,對酒的度數、香型、口感,都有不同的喜好,”王國春說,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廣泛需求,五糧液不斷加快從高度到低度白酒的生產研發過程。
五糧液兩代企業領導人的講述,似乎成了一面鏡子,照出了五糧液對低度白酒的濃厚興趣。對五糧液的這一表態,絕大多數媒體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但是,不應該忘了五浪液是以高度(52度)普五獨步酒業江湖的,此刻卻心心念念的想著如何擴大低度白酒的市場占位,這其中隱含著怎樣的戰略意圖,這又是“白酒大王”應該有的戰略舉措嗎?
常識,30年低度白酒發展史
首先,有必要來普及一下關于白酒酒精度的基本常識。
白酒是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蒸餾酒略等于烈性酒。所謂烈性,就是指的酒精度高。這個酒精度高是相對于啤酒、葡萄酒及黃酒等發酵酒而言的。啤酒的酒精度在2-5度左右,葡萄酒和黃酒的酒精度一般在十幾度,而烈性酒的酒精度一般在40度以上。
在建國初期,白酒酒度一般在60度左右,歷屆國家名酒評比中獲得名酒稱號的白酒度數基本上在60度以上。198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號召白酒從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這即為了節約糧食,也符合國際上烈性酒發展趨勢。從這個時候開始,降度成為白酒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延續到今天,形成了幾個比較經典的度數,第一個是以飛天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經典度數為53度,第二個是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的經典度數為52度,第三個是以董酒為代表的董香型白酒的經典度數為54度。
同時,在1980年代,還有另一股力量對白酒降度的力度更大,那就是以河南張弓,山東孔府家、內蒙古河套等為代表的新生力量。這些酒企直接把白酒的度數降到了40度以下,以38度、39度為主。到最近幾年,在山東市場,34度也成為消費者樂于接受的度數,比如34度趵突泉。
這樣,白酒行業對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劃分界限和認知基本形成:50度以上為高度酒,40度左右為低度酒。絕大多數白酒產品的度數基本界定在34度-54度之間。當然,另類個性化產品如67度衡水老白干及山東部分酒企推出的30度以下的產品,市場上也有,但不是主流。
戰略: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說》有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不同的酒精度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飲酒體驗,因而度數也成為一種競爭戰略和產品定位。放眼整個白酒行業,每家企業對酒精度都有自己的精準定位:茅臺是醬香白酒的龍頭老大,所有醬香白酒企業唯茅臺馬首是瞻,飛天茅臺的度數是53度;而在濃香白酒領域,五糧液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但是其優勢是高度數的濃郁型濃香白酒,以“52度“普五”最為典型;在低度濃香白酒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的確是蘇魯豫皖的白酒企業,如洋河的藍色經典、古井的年份原漿,以綿柔、淡雅的酒體風格與濃郁型的川酒形成鼎立之勢。
可以看出,與茅臺一樣,五糧液的競爭優勢在于“普五”經典的“高度”。在這樣的格局之下,此次五糧液貿然出牌“低度白酒”,大談“低度白酒品質技術提升”,筆者認為這將有可能為對手做了嫁衣。因為,世間萬物皆系于一箭上,五糧液對準“低度白酒”的靶心,勢必然就會偏離“高度白酒”的靶心。
從定位的角度看,消費者的心智是唯一的,而非二元的。對消費者而言,53度的飛天茅臺、52度的水晶瓶五糧液、54度的國密董酒、56度的紅星小二,67度衡水老白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消費認知,具有了約定俗成的意味。無數品牌案例表明,企業很難改變消費者這種約定俗成的認知。而從企業戰略層面看,五糧液在高度酒,尤其在濃香型高度酒領域有著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而在低度酒領域,洋河、古井等東部名酒企業更勝一籌。
前文對于低度白酒30年發展史的分析表明,低度酒已是30年前的老話題了,而并非行業當下才出現的重大戰略創新窗口。在這30年間,蘇魯豫皖憑借低度酒創新,已經形成了與四川濃香型白酒不同的風格特色。洋河正是憑借對低度酒理解創造了“綿柔”概念,并形成了200億的銷售規模,追著五糧液的屁股跑。
很顯然,從產業競爭層面看,洋河的高速發展對五糧液是一種威脅。而洋河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低度、綿柔。那么,此時五糧液對低度白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否是為了配合“華東市場戰略”,師夷長技以制夷?
如果是,小女子不看好,因為五糧液的戰略優勢不在低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