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葡萄酒專家張春婭在“葡萄酒與中餐搭配”課題上一直興趣不減。她甚至不放過每次吃飯、品酒的機會,面對任何一款葡萄酒都會認真拍照、做筆記,如今,其品記筆記已寫滿了厚厚的幾十本。
專業人士之外,在葡萄酒如何合理搭配中餐方面,目前中國的消費者還沒有普遍的認識和了解。有一組反差很大的數據顯示,作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2014年中國消費葡萄酒15.8億升,但人均消費量卻僅為1.16升。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像食物一樣被每天消費的葡萄酒,在中國還被很多人看作高深莫測的消費品,無法更親近地走進中國人的消費生活。即便是對葡萄酒有天生親和力的中國女性,在消費葡萄酒上也沒有打開最開放的消費心態。
葡萄酒的終極功能是佐餐。在中國,如果葡萄酒僅靠佐西餐而消費,不能順應消費面廣大的中餐,取悅于熱愛中餐的中國消費者,勢必將會面臨市場進一步壯大的困境。
然而,在我們不斷呼吁葡萄酒與中餐融合的時候,進口酒商已經開始做這項工作。這些年來,外國酒經營者不斷通過推行線下宣傳活動,讓本國葡萄酒更有效地與中國人飲食文化相融合。比如說,法國波爾多行業協會每年都舉行系列品鑒活動,推出波爾多葡萄酒與中國八大菜系的搭配指導方案——原汁原味的淮揚菜搭配霞多麗干白葡萄酒,以咸鮮為主的魯菜選擇半干型紅葡萄酒等,以充滿創意的手段破解美酒與中國式口味搭配的命題。
無怪乎有業內人士說,相比我們對國外葡萄酒文化的一知半解和模棱兩可,老外對我們的研究更加豐富和深入。表面上看是推動進口酒與中國菜搭配,其實他們是在嘗試讓進口酒融入中國人的口味和文化;诋斍爸袊祁愊M環境的變化,讓葡萄酒回歸本質,更多地貼近人們日常消費,讓消費者飲酒更加輕松愉悅,無疑在吸引更多中國消費者喜歡上葡萄酒。
不得不說,老外在推動葡萄酒與中餐融合的行動上,遠遠走在了國產酒企的前面,這應該值得我們反省和警醒。
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酒說到底是人們日常物質和精神的消費品,這一消費品屬性不會改變。而國產葡萄酒經營者是否可以考慮從這個角度出發,讓國產葡萄酒的風格更加滿足中國飲食男女的口味?
我們理應比進口酒商更有優勢。相比在餐飲上接受“刀叉文化”的老外,深受“筷子文化”熏陶的中國葡萄酒經營者更容易理解中餐的精髓,更懂中餐佳肴中原料與輔料和諧共生的道理,更清楚如何在飲酒中不失菜的本身味道,更能在中國人在選擇食物過程中產生深深的共鳴。一句話總結來說,我們更了解中國人口味,也更了解他們的真實性情。
應該說,研究中國人性情,不僅可開拓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更能借此了解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哲學和中國人的消費行為。研究這樣的信息,正是中國葡萄酒人的努力方向。
比起我們苦心孤詣地研究如何做市場營銷,讓葡萄酒推廣融入中國人的性情,推動國產葡萄酒產品的豐富化、多樣化和差異化,以此適應與自己依依相伴的中餐,滿足國人真正的口感需要,讓消費者能從飲用葡萄酒中享受人生的樂趣,必能沉淀出一條的中國葡萄酒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