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幾次葡萄酒培訓,又談起了“我們為什么需要葡萄酒”,這是我特別愿意與酒客們討論的一個話題。
然而,中國酒類產品消費中,葡萄酒仍是一個小品類。
勿容置疑,酒類產品在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在十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啤酒生產和消費國,中國每年還生產和消費超過1000萬噸白酒(相當于10億多箱,9升每箱),以及300萬噸黃酒。中國人消費的葡萄酒折算的酒精僅相當于全部酒類產品折算純酒精總量的2%。相比較而言,葡萄酒在全部酒類市場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銷售額度僅相當于白酒的十分之一而已。所以,在酒類產品消費者面前談論葡萄酒,也就會被問到:我們為什么需要葡萄酒?
上個世紀末,科學家們發現葡萄酒中含有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活性物質,給葡萄酒在中國推廣帶來巨大幫助,中國掀起了一個葡萄酒消費熱潮——中國人崇尚食療同源,凡是能夠增進健康的食物,往往會被廣泛地加強消費,哪怕是不喜歡它的味道。“法蘭西悖論”,“白藜蘆醇”等這些詞匯,成為葡萄酒的賣點。
但是,十幾年過去了,如果在北上廣,一個推銷葡萄酒的人還在講“飲用葡萄酒有助于健康”,可能會被消費者恥笑,因為消費者中有人可以把這個話題講得比推銷員講得還詳盡。飲用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故事被不斷重復,也就會遭到不同聲音的質疑:飲用葡萄酒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降低了,但是,由于飲用葡萄酒而攝入的酒精,也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吧?把葡萄酒當作保健品銷售的做法,已經越來越難以奏效。消費者的信息來源越來越多元化,不再是依賴酒商的模式。
白酒——由糧食釀造蒸餾的烈酒,主導了現今中國酒類消費市場。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的年代,飲酒是一種奢侈的消費,飯桌上勸客人多喝酒,成為尊敬客人的方式——通常,在主人致歡迎詞時,總是伴隨著一杯又一杯地干杯,干杯的時候特別強調全體人要步調一致,唯恐擔心落下誰,如果有人提出免除干杯,則會招來全飯桌的人來勸酒;步調一致還體現在大家喝的酒肯定是同一種酒,通常酒席的全過程也不會更換酒種。不勝酒力的人苦不堪言,其實酒量大的人也一樣會被灌爛醉,因為酒總是喝不完的。這就是中國的酒文化。有人將這種酒文化歸納為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表現形式,更有人直接地描述為“專制”的表現。
這種飲酒方式正在被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拒絕——八十年代末期以后出生的人就是這樣的群體,與父輩相比,他們面對的物質社會極大豐富,因而思想上追求獨立,強調自我;雖然已經逐漸成人,開始飲用酒精飲料,但是他們與“專制”的白酒文化格格不入。當然,不喜歡白酒文化不等于生活中不需要酒,中國人生活的重大關節都需要酒產品來調節,從生到逝。
強調差異化與個性化的葡萄酒,是符合新一代消費者思想狀態的酒文化——與白酒的“求同”相反,葡萄酒則“求異”;享用葡萄酒的人,為能找到個性獨特或者是沒有嘗試過的酒款而歡呼;通常有葡萄酒的一席中,總是會分階段品飲不同的酒款,不同的客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而多喝這個或者少喝那個。這種輕松的飲酒方式,有人稱之為“酒桌上的民主”。
喝葡萄酒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呢!有誰能阻擋社會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