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華潤啤酒收購百威英博所釋放出的華潤雪花啤酒公司49%的股權,幾成定局,并再次穩固自己的規;氖袌龇蓊~,但在整個行業走過頂點并銷量下滑之際,華潤雪花啤酒正在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
“雪花啤酒真便宜”的背后邏輯就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噸酒利潤如何提高?
當整個中國啤酒行業被雪花啤酒顛覆的時候,雪花啤酒本身又或被誰顛覆?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包括已終止業務,華潤啤酒在上一年度營業額1331.03億港元,按年跌21.18%,凈利潤虧損39.95億港元,相較于2014年度虧損的1.61億港元大幅增加。
華潤雪花啤酒的壓力不僅僅于此。“雪花啤酒便宜”----長年來雪花留給大多數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如何提升盈利水平?在產業結構上將如何調整,未來如何進行戰略部署實現經濟效益長期的快速的發展呢?華潤雪花企業要實現快速長遠的發展,必須保持產量不斷的擴張,市場規模擴大來占領更多的市場,這方面其已經有便宜的雪花啤酒成功的實現了,從而造就了淡啤酒世界銷量第一的名譽;但,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華潤雪花啤酒的利潤卻不盡如意:如何盡快實現收入與效益領先的市場地位,才能成為即大、又強、更好的中國龍頭啤酒企業。
其實,早在2011年,華潤雪花啤酒在利潤方面,與同行相比就遜色的多:同為本土企業的三大巨頭青島啤酒噸酒利潤為237元,燕京啤酒為161元,而華潤雪花啤酒為53元,盡管華潤雪花能保持全國銷量領先的地位,但是從噸酒利潤來看,青島啤酒是雪花啤酒的近4.5倍之遙。
而這樣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當華潤啤酒決定用雪花啤酒這個便宜的產品來快速擴張市場的同時,其品牌形象和利潤情況就注定了。有一種說法是:整個啤酒行業的噸酒利潤急劇下滑并進入微利時代,其實除了行業與宏觀經濟因素之外,與雪花啤酒的“便宜戰略”密不可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就是廣東。早在2007年開始,一向被業界視為噸 酒利潤制高點的廣東啤酒,卻讓人大吃一驚。這一年的廣東啤酒噸酒利潤僅99元,相較2006年暴跌50%。2006年廣東啤酒利潤5.4億元,2007年只有3億余元。廣東曾經是中國啤酒的利潤福地,而在此之前,中國啤酒噸酒利潤不到100元的時代,廣東的噸酒利潤可以高達300-400元。
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原材料成本上漲是導致行業利潤率低的最直接原因。同時,按照青島啤酒原董事長金志國的說法是:未來若干年都是啤酒行業的“冬天”,而整個行業將因此而優化。
但另一不可被忽視的因素是:行業巨頭之間的“大競賽”。正如前文所述,在中國的啤酒市場,曾有“北有青島,南有珠江”的美稱,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天氣炎熱等原因,廣東啤酒市場是全國啤酒價格最高的地區,也是啤酒銷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正因為如此,有實力的啤酒生產廠商都把它看作重中之重,隨著國內巨頭華潤雪花等企業空降于此,華南啤酒市場的利潤開始下滑。
2014年6 月,我國啤酒行業結束了二十年的正增長,產量首現下滑并持續至今,2014 年中國啤酒產量同比下降 0.96%,中國啤酒行業產銷量持續下滑已經成為新常態,使得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凸顯,行業盈利仍處在尋底過程中。
一個最大的可能就是增加高、中檔酒的占比,推出個性化產品,豐富產品線,并會把重點放在高檔酒,未來會致力提升市場占有率。
對于中國啤酒行業的未來,正如華潤雪花啤酒的新任總經理侯孝海判斷說,雖然內地經濟下行,但啤酒市場放緩幅度不算大,中期有增長空間,加上城鎮化可刺激需求,及產品結構改變,中高檔產品增長更快,因此他對啤酒市場仍然充滿信心。
有媒體分析報道稱,眾所周知啤酒行業利潤率主要來自于高檔與中檔啤酒,而雪花的優勢在于主流產品的中低檔次啤酒所占的銷量,若全面進行提價則有可能會影響優勢市場的地位。華潤雪花主要的根據地集中在遼寧、安徽、四川、浙江、湖北五個省;而其利潤貢獻絕大部分來自四川、遼寧和安徽,其中尤以四川利潤貢獻最大,其噸酒利潤超過300元,是華潤雪花利潤的最主要來源,而且每年的利潤增長目標也主要由四川公司來承接。
在分析人士看來,長期以來,這種盈利區域不均衡的狀況是很危險的,一旦對手攻擊你的盈利重點區域,將會對整個集團的盈利狀況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華潤雪花不但要增強自身的區域優勢地位,更需要從產品結構上充分調整,完善其產品線向高端延伸及發展,同時也增強了主流產品的在市場上的溢價能力,最終實現壟斷市場的格局,雪花規模效益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形成強大的“貿易壁壘”,對于其它競品也無機可乘。
因此,在追求利潤時根據結構性提升價格是很有可能的,雪花的部分企業選擇強勢區域內包括壟斷和寡頭的市場地位時具備了一定的溢價空間,在優勢區域內銷量擴張的同時也放大了溢價帶來的經濟利潤的高速增長。
但談何容易?華潤雪花啤酒在繼續運營“雪花啤酒”品牌的同時,能否打造出另一款符合中高檔形象的品牌產品?
啤酒行業當年一直以小/散/亂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之后隨著華潤、青啤以及燕京和眾多若干外資的介入,啤酒行業才走向了并購整合的發展道路,并有一種競合模式伴隨左右——目前,華潤雪花、青啤、燕京以及百威英博等四大啤酒集團的總銷量已占整個行業的百分之七八十之多,整合效應凸顯,但規模效應其實還不足夠——對于啤酒行業而言,規模經濟才有規模效益,行業必須進一步布局整合,這是行業的大勢趨勢,誰都阻擋不了。
在規模經濟和效應的前提下,華潤雪花等企業如何做?
要知道,中國的啤酒行業一直存在著一系列的隱性的圍墻,即由于地域性利益的限制,外來的一向被視作眼中釘。
一方面是地方企業和地方政府形成某種暗合,而這種暗合自然導致一向視“渠道為王”的啤酒行業無法得以大規模的網絡布局。
一方面網絡布局談不上自然就談不上消費者的體驗與消費,從而也就談不上市場。
針對前者,華潤雪花等企業采取資本戰與本土化戰役相結合的方式予以突破,并形成網絡下沉與布局。
另一方面采用價格戰以及滿足消費者大眾消費的產品創新來“俘獲”消費者,從而增強消費者的黏性。
一手抓本土化與網絡建設,一手抓消費者黏性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自然就構成了華潤雪花的大戰略。
盡管這兩手抓暫時讓華潤雪花的噸酒利潤顯得少,但我們如果再接著往下想就“了不得了”如果華潤雪花將網絡布局建設以及消費者黏性建設的兩項工作都做好了,那市場基本可以相對來說被華潤雪花所“左右”,推出更高價格的純生啤酒等中高利潤啤酒就水到渠成,利潤的提升也就可想而知。
問題是:華潤雪花啤酒的產品創新的效力到底如何?目前還未顯現出來。
此外,從行業的發展模式來說,規模整合以及競合模式,應該是主旋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這樣的態勢下,互聯網布局、消費者黏性以及產品創新等三個方面就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決定未來行業發展的新格局。其中,互聯網布局應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一個值得提及的事實是:百威英博在全球利潤同比有所下降,但百威在中國卻錄得不錯的成績,與行業頹勢相比,百威英博2015年在中國的自有啤酒銷量微增0.4%。公司表示得益于高端和超高端戰略的成功執行,預計全年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8.6%。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百威英博會是華潤雪花啤酒的顛覆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