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高校的數十位畢業生經歷著一場特殊的考試,考場上沒有試卷,而是數十個一次性酒杯和散裝白酒,考試成績由喝酒多少來決定。
酒,幾乎是伴隨著人類的整個文化歷史,綿延數千年而經久不衰,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中國的酒文化就更是不可不談。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位置。而在現實社會中,酒文化的“畸形”發展更是與中國的酒文化大相徑庭,喝酒似乎成了一件事是否能被擺平的制勝法寶,在飯局上更是流傳著無酒不成事傳說。
喝酒貪杯釀成的悲劇更是不計其數,首先酒后的語言上的失誤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酒后無知的暴力行為也許為此作檢討懺悔還會得到原諒,可是當跨越了法律的界限時,必將會得到法律的制裁,到那時家庭事業便會“毀”在自己手中的酒杯中,抱憾終身。
醉酒駕車是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的重點問題,尤其是每逢佳節的時候各大交通路口有所處可見的交警,然后在這種情況下悲劇還在不斷地上演,每個人抱著僥幸的心理小酌一杯,造成手腳上反應遲鈍,進而引發連環事故。
貴州高校銷售專業的畢業生,在還未走出校門就被“畸形”的酒文化傳染,本來是弘社會揚正氣的人民教師卻成了“畸形”酒文化的傳染者,讓人唏噓,其行為不僅鬧出了笑話更是有損師德。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已經不是我們的需要,適可而止才是真理,以酒為慶,以酒來活躍氣氛固然重要,但這種酒文化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就是在不是傳統酒文化的出發點。
在一些地方和群體中,以酒量大為榮的觀念頗為流行,能喝酒、敢喝酒甚至成了“能力”的代名詞。由此催生了拼酒現象,朋友聚會要拼,公務宴請有時候也要拼——不喝酒就沒誠意,喝酒少就顯得重視不夠。由此造成的“拼酒文化”為害甚烈,以至于“酒烈士”之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種“畸形”的酒文化還在傳承嗎?喝酒者需要清醒,而監管部門更要加強管理,讓借此炒作的商家早點“清醒”過來——宣傳推廣不能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和公秩良俗,拿拼酒進行炒作,是否已經觸碰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