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們吃食物就是為了從大自然中獲取維持生命的營養,但是新工藝白酒為代表的泛濫成災,讓食品工業大有細分成食品化工工業的趨勢,這也是白酒消費者斷代的根本原因。
“健康”二字自筆者在酒行業率先提出幾年后,已經被廣為認可并大有燎原之勢。但是,已經越來越偏離了自己初衷的趨勢讓我頗感憂慮。今春在某著名酒企被某風云大咖問及深意,覺得確實需要出來說明和糾偏,否則又被那些場面人利用而被操作爛了。
沒有絕對的健康,只有相對的更好。所以,白酒健康要有大健康理念,這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有針對性的增加有益元素就是增健康。比如虛寒體質人的人參酒、跌打損傷的虎骨酒、陰陽具補的十補大全酒等等。需要指出的是這類酒種在全國各地都很多,長三角的致中和酒、山西的龜齡集酒、海南的鹿龜酒等等都還是歷史名牌、區域名品。二是減害增健康。它可以是某種工藝創新或者質控環節后的結果,也可以是某種化學添加、物理混合和原材料的質地把控產物,比如固態發酵法釀酒對比新工藝勾兌酒,年份陳釀后對比新酒剛出時,通過中草藥等的有針對性添加后對酒體中有害物質的對沖和人體中有害物質的化解等。三就是減少過剩營銷就是增健康。這點最難理解,常見的“三高”就是典型的富貴病,需要我們在飲食中減少這類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其它物質化解掉,以利于人體的健康。四是飲酒方式健康。通俗的講就是“喝好一點,少喝一點,合時宜的喝一點,陳規陋習少一點”,“理性飲酒、健康敬酒、喝健康酒”。這點在現實中做起來最難,也是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九斤哥”、“十斤哥”之類的新聞總是時不時的在社會上出現,就是飲酒方式被商家、輿論所錯誤導向后的喧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在文字上早就有精彩描述和提醒。中國釀酒大師、黃酒技藝傳承人、塔牌酒廠副總潘興祥先生就對體現飲酒生活方式的“酗、醉、醇、時”等四個字做了經典論述,值得品讀。
酗,就是喝酒很兇,不克制、不節制,當然也不會在意酒的好壞,看似豪邁,實則兇頑,匪氣十足,終究上不得臺面。
醉,就是往死了喝,到爛醉如泥方止。此類喝法在上史書上大致有幾種:一種是飲酒誤國的昏君,一種是沉湎于酒貽誤戰機的將軍。當然,也有如竹林七賢那樣以酒避禍的苦酒。
上述喝酒方法絕非攝生之道,顯然是不理智、不健康,也是社會所摒棄、公眾所討伐于酒的根源。
但在潘興祥看來,酒作為微生物發酵的產物,自然而然地就具備有益身體健康的功能,但前提是適量、適時、適度,而這些經驗早在文字發明時就已經被我們的祖先總結出來了,但并不為廣大民眾所熟知,譬如“醇”和“時”。
“醇”,即享受飲酒快樂。醇的右邊是“享”字,“享”字又可拆為“一”、“口”和“子”,一口
一口地淺斟漫飲,才能把酒中滋味品鑒得透徹,才能慢慢享受醺酣之際的精神愉悅。而“子”則預示著子孫滿堂,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子孫繁衍。當然,以禮儀聞名天下的中華文明,天倫之樂自然也離不開酒的助興。
“時”的繁體字為“時”,可拆解為日、土、寸,分別代表著天時、地利、人和,釀酒技藝的訣竅全在其中。所謂天時,釀酒要依時而行。例如黃酒為什么在冬天釀造最好?他用古人整理的鑒湖水質變化曲線、紹興生態變化曲線與紹興酒釀造節令一一對比證明。地利,是人們所熟知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生靈,釀成一方美酒。釀酒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不同的生態環境下,不僅生長的農作物不同,氣候、水土,乃至微生物群落各有差異,適于釀酒的微環境自然也不同。但最有智慧的,當屬“寸”,即釀酒師利用嫻熟的釀藝,把握分寸,以迎合天時、地利。
其實,潘興祥所述的“時”,同樣適于飲酒。古人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又云:“酒食者,所以合歡也。”而這些形而上的飲酒理念,無不與飲酒之“時”密切相關。飲酒有天時,不同的季節飲用不同的酒,春天萬物興發,一切酒皆宜,夏天啤酒消暑,秋季黃酒進補,冬日白酒御寒;白天和晚上的飲酒適量不同,而酉時也被專家稱為最適合飲酒的時間。到不同的地方,喝當地的酒,不僅是一種對當地人文的消費,也符合健康飲酒、生態消費的理念。而“寸”,則很直接地表達飲酒講求時間、地點、身體、適量、適度,而不能無所節制,恣意縱酒。
所以,破除陳規陋習,移風易俗、倡導新的包含喝天然釀造酒、講究理性飲酒、健康敬酒等內容的飲酒健康絕對是酒類大健康建設的首選。希望各界同仁共同努力,堅決擺脫既得利益集團的困擾,以正視聽,傳播真正的產業正能量。
作者簡介:張成貴,著名跨行業實戰營銷專家,山東楊湖酒業有限公司品牌營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