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公投見了分曉,英國脫歐。英國脫歐的效應我們尚無力解讀和判斷,尤其當它輻射到中國酒業這個卡梅倫夢都沒夢見過的行業時,能興作多大風浪尚未可知。而地球自衛反擊戰至少今天看來,我們還可以確定遙不可期。但這兩件事情從不同側面指向的一個相同關鍵詞,與我們這個行業最近的一個行動主題有著很高的觀照度。那就是聯盟,準確地說,是反聯盟與聯盟。
高曉松老師講各種斷代史,總結出規律來,大意是當社會整體指標下行時,聯合就會成為主旋律,不管是國家、地區,還是幫派、個人,從國際上來講,各種結盟就會出現,各個國家內部也會發生社會主義傾向,強權被呼吁并受到遵從。反之,整體指標上行時,獨立與自由意識隨之升騰,反聯盟與個人主義開始主導人們的選擇。
把這話放到行業里檢驗,大致也不錯,我們比高老師更早地認識到了前面那個問題,只是表達得更通俗易懂,叫做“抱團取暖”。因此不管有多少企業家、專家信誓旦旦地“發現”行業回暖的種種跡象,各大盟主們一呼百應的現實卻似乎在告訴我們與之相反的真相,某種程度上說,經銷商對結盟運動的熱衷,就是對行業“L”型運行的憂慮,乃至承認。茅臺的高歌猛進對整個行業的帶動價值與引領作用,越來越趨向于精神層面。正如九石(《新食品》)“指定”經濟學家馬光遠老師在其公共號中指出的那樣:北上廣深的房價怎么漲,與中國樓市是否振興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
要知道,不管從物理學還是生理學的角度來講,抱團取暖并不能改變環境的溫度,它能改變的只是環境里的個人感受,人們往往寄希望于環境自動好轉度過難關,但如果環境的寒性呈現持續或加劇狀態,就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只有當人們能夠將在抱團過程中獲得的溫度,通過某種方式轉化為能量去改變環境的時候,結盟的意義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這就回到我曾多次提出過的那個觀點,尤其是有經銷商迷惑于對業內近年各種層出不窮的新經濟模式、商業聯合平臺的選擇時,我的建議是你只需要去判斷它是否為自己、為合作伙伴、為消費者、為行業乃至為社會帶來增量價值,一切以某種手段、技術或模式,綁架存量價值企圖在既有利益再分配過程中獲利為目的,而不能創造增量價值者,都是耍流氓。
將抱團取暖的能量釋放與轉化成對環境有益的增量,一個聯盟的設計只有走向這個層面,才有它的追隨價值。其實也就是吳向東或朱躍明不斷提到的,目前大多數業內人士說起來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生態圈”三個字,說白了,聯盟是個動作,是個過程,生態圈才是目的,才是果實。加入聯盟,不等于加入了生態圈,而是加入了一起建設生態圈的行列。從聯盟到生態圈的實現前提,是職責與規則,是每個人對職責的付出,以及對規則的尊重。
這就是我對當下盛行行業的“聯盟”與“生態圈”概念的,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