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產業進入了產區競爭時代。作為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煙臺在中國近代葡萄酒歷史上是開先河的。厚重的產業基礎和科技文化積淀,使煙臺成為中國最成熟的產區。但大批新興產區也異軍突起,比如河西走廊,在西部產區當中是歷史文化積淀尤其是葡萄酒文化積淀最深的一個,“葡萄美酒夜光杯”譽滿中外。這個區域有獨特的風土條件,還是冷涼地區,適合于有機葡萄的生長,也適于像黑比諾這樣名貴的冷涼地區葡萄品種生長。尤其是在優質葡萄基地的建設上,河西走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達到30多萬畝,占全國的18%。借助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河西走廊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今年6月在煙臺舉行的中國葡萄酒論壇上,與會成員通過的《煙臺共識》,提出了成立中國葡萄酒產區聯盟的思路。我國葡萄酒產業真正提出產區的概念還不是太久,早期葡萄酒產業發展基本是企業各自為戰,國家實行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制度時,第一批有4個產區,包括煙臺產區、賀蘭山東麓產區、昌黎產區和沙城產區。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區,因各地的區域規劃和相應的配套政策還不健全,遠沒形成集聚效應。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葡萄酒業有了高歌猛進發展的十年,除了大企業,還催生了大批中小酒莊。在適合葡萄酒生產的各個區域,政府強力引導,大力扶持,由早期的幾個產區形成了全國十大產區和更多的中小產區。十年的高歌猛進之后,幾年來葡萄酒產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個是來自國外葡萄酒的激烈競爭,還有國內嚴控三公消費,整個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時期,一系列新問題擺在全行業尤其各產區面前。
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產業發展到今天,需要各個產區凝聚共識。新常態面臨著產業轉型和動力轉換,面臨去泡沫和深度調整。在日子都不好過的時候,怎樣看未來,怎樣堅定行業自信和產區自信,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毫無疑問,我國葡萄酒消費潛力巨大,尤其是80、90后這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形成了龐大的葡萄酒新銳消費人群,加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鄉葡萄酒消費也在快速增長。有專家分析,經過這一輪的深度調整,又一個黃金十年或許將要到來。
還有一個重要的共識,就是拿什么去迎接新一個黃金十年?靠原有的思維模式、營運模式是注定不行的,必須有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從而使行業發展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解決泡沫化和非理性的發展。這就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要高度重視個性化的問題,以前全國各葡萄酒產區同質化非常嚴重,在排浪式模仿式消費終結、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崛起的時代,沒個性也就沒有競爭力。
再就是性價比的問題,與進口葡萄酒相比,國產葡萄酒性價比沒有優勢。同樣的產品,國產酒售價高昂;同樣的價格,國產酒質量低。還有創新發展,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和營運模式的創新等,國內葡萄酒企業創新發展的理念還遠遠不夠,需要形成廣泛共識,更好地提高行業競爭力。這就需要各產區聯手,加強交流,凝聚共識。
切磋交流推進創新
眾所周知,葡萄酒產業有個風土的概念,揭示的是天地人和葡萄之間的關系。它講究按照特定的風土條件來選擇適宜的品種品系和相應的栽培管理模式,生產個性化的葡萄酒來滿足個性的需求。這是個整體的鏈條,是形成產區的個性、企業的個性、產品的個性,最終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個核心概念。但是現在很多產區的基礎工作嚴重不足,對風土條件,如土壤、氣候和歷史文化缺乏研究,許多基礎數據似是而非。
所以,在創新上,應下氣力去研究風土,小到每一個酒莊,大到每一個產區,都要下氣力把風土研究清楚。在這樣一個風土條件下,到底適合哪一些品種,哪一些品系,要研究清楚。
其實我國葡萄種質資源有70種之多,包括西南、東南、東北,毛葡萄、刺葡萄、山葡萄、蘡薁、葛藟等,但這些年的研究還不夠。各產區要加大品種品系選育力度,選出適應各自區域的品種,特別是其中一些優良品系,增強抗寒、抗旱、抗病的能力,生產出優質原料。近年來,煙臺政府拿出幾百萬著手品種品系的選育,據了解,其他地方也在做類似工作。品種的選育是要花氣力的,需要耐得住寂寞、下工夫去做。
另外,每一個品種品系在每一個產區都要研究它適宜的栽培管理模式,我國最重要的問題,一個是雨熱同季,一個是北方地區的埋土防寒,這兩個特點嚴重制約了葡萄栽培。從某種意義上講,與歐亞種植葡萄的產區相比,中國產區不是最適宜的。但依靠創新,我國已經有了很好的成就,下一步就是要針對產區的特點、葡萄品種的特點,選育適宜的栽培管理模式,包括架勢、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尤其要解決標準化和機械化的問題。在栽培管理上,如果不采取機械化,那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勞動成本很難降下來,有錢也不一定能雇到勞動力。
而機械化首先需要標準化,沒有標準化就沒有機械化,F在我國能夠實現機械化的葡萄園還很少,勞動力人口紅利消失之后,再不重視機械化,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或許就沒有未來。為什么我國葡萄原酒競爭乏力,國外葡萄原酒大舉進攻,說到底就是成本問題。一是從國家層面上,國外的葡萄種植有政策,稅賦低;二是國外的土地成本相對較低;三是國外實現了機械化,降低了成本。比如河西走廊,假如葡萄栽培規格不行,行距不行,實現不了機械化,連機械化埋土都做不到,如果冬季埋土時勞動力供不上,一場寒流下來,葡萄樹就全部凍死了。還有市場的問題,要釀造適于中國市場和中國人口味的葡萄酒,調整好產品結構,滿足中國多樣化的消費市場,特別是以青年人為主的消費群體的需求。
每個酒莊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什么?不是氣派的建筑。酒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優系、足夠樹齡的葡萄園。有培育十幾年的好園子,就具備了生產優質葡萄酒的條件。但是在之前的黃金十年,人們建造葡萄園時對風土重視不夠,建園的時候投入不足,尤其是河西走廊、戈壁沙灘,土壤有機質含量極低,建園的時候如果投入上不去,土壤不能改良好,即使后來覺悟了,想改變都很難。面對新一輪的黃金十年,應吸取教訓,把基礎做好,把葡萄園做好。企業、政府、金融等方方面面要形成合力,推動或扶持我國的酒莊、產區來改造或建設優質葡萄園,要以好的優良資產來迎接下一個黃金十年。另外,創新是系統工程,創新離不開人才,離不開教育。
建言獻策營造環境
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到今天,行業內有足夠的認知,產區政府也有足夠的認知,但大眾認知深刻的還非常有限。在國外,每一個葡萄酒生產國,葡萄酒的產業份額都不高,比如澳大利亞,面對著大量的資源和其他的現代制造業,葡萄酒其實微不足道,但是被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美國加州有兩谷,一個是硅谷,一個是納帕谷,他們把葡萄酒發展擺到了像IT產業一樣的位置上,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很多國家把葡萄酒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把葡萄酒作為農產品,這樣不僅稅收有限,而且有大量的農業補貼,國家千方百計推動本國葡萄酒向國外拓展市場,做產品和品牌推廣,后面都是政府的力量,把葡萄酒產業納入了國家戰略。
在我國,葡萄酒還沒有真正上到國家戰略層面,專門給葡萄酒行業的扶植政策少,而稅負又高。我國把它當作工業品,甚至奢侈品,不僅收增值稅所得稅,還收消費稅。國家對國產葡萄酒設置的門檻也特別高,建一個酒莊,上一套生產線,其手續之復雜,環節之多之艱難,也是罕見的。此外,我國卻對進口葡萄酒的監管力度不夠,進口葡萄酒門檻低,誰都可以做,對市場沖擊極大。
葡萄酒產業向來都需要政府主導,它既是食品又是農產品,在所有適合釀酒葡萄栽培的地區,葡萄酒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金鑰匙,它可以使農業強起來,將農民變成產業工人,農村也可因為葡萄酒和酒莊集群富裕起來,而且是西北地區解決荒原旱原戈壁灘的資源化,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有效舉措。它對外還是國家形象,我國建國之初,周恩來總理宴請外賓都要用張裕的葡萄酒。葡萄酒是國際通用語言,端起葡萄酒杯,各個膚色、各個民族、各個信仰往往都很容易溝通。這樣一個產業,應該把它提到國家層面予以扶持。
最主要的是葡萄園,國外傾銷使我國葡萄原料、原酒失去競爭優勢。如果砍了葡萄,產業還有什么基礎?葡萄酒是種出來的,如果我國沒有用來釀酒的葡萄種植基地,那我國就會依賴于國外,最后就會被遏制,將來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
所以一定要爭取納入國家戰略,一是國家大政策中有對葡萄酒產業利好的一些政策,要主動研究主動搭車,作為地方政府來說,要打包來爭取國家的相關政策。另外,地方政府要整合各種資源,優先扶持、保護和推動葡萄酒的產業發展。
二是要有行業的聲音,讓社會各界知道。為什么產區聯盟能夠更多地建言獻策,更多地為整個產業營造環境呢?因為每個產區后面都站著當地政府甚至是省一級的黨委和政府。這幾級政府如果形成共識,積極建言獻策,可能會加速政策的進一步到位。事實上,國家這些年也出臺了越來越多的政策,前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了專家組到煙臺幾個產區做調研,也是想聽聽行業的聲音,從國家層面怎樣支持葡萄酒行業。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我國葡萄酒各個產區也一定要以開放、包容、合作的心態和方式加強合作交流。每個產區都有個性有特色,風土的多元化造就個性化的品種,宣傳自己產區的同時,不要去否認別的產區。產區在加強合作時,要搞好產學研創新聯盟。比如建立全國性的葡萄酒學術組織,今年6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葡萄酒分會在煙臺成立,集合了全國葡萄酒高等院校、研究院、骨干企業的研發中心的力量,將為行業提供科學研究、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技術咨詢、國際學術交流等服務。
還有制度建設,各個產區之間也可以加強合作,國外無論是新世界還是舊世界,最終都要規范產區保護個性,這就離不開法制和規章標準。建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法定產區制度。它有組織架構,有一系列的法規和標準體系做支撐,然后從產區抓起,逐步上到國家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