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進口酒市場快速增長,源于國內消費者對于進口葡萄酒需求量的大量增加,而市場的激烈競爭又在不斷促進著進口酒流通領域的變革與調整。這些變革和調整,除了擴大市場規模和豐富品類之外,平均價格也越來越低,從而使消費者越來越普遍地獲得實惠。但未來是否有可能讓國內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喝到原汁原味的進口葡萄酒,而且是以歐美等葡萄酒原產國的價格?部分進口酒運營商認為,這一目標不難實現,因為隨著進口酒市場的發展,進口酒商的運營策略也在不斷調整,普遍從高毛利模式向快周轉模式轉換。
名品世家(北京)酒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輝認為,進口酒商如果選擇高毛利的策略,周轉率就不會太快,若想周轉次數快,就不能貪圖太高的毛利。他介紹說,最初進口酒商普遍貪圖高毛利,“進口到國內基本都是╳4以上才賣出去”。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名品世家選擇快周轉的路線,目前庫存周轉在10次/年以上。
低毛利、快周轉必須依靠規模效益來實現盈利。那么未來中國進口市場的快速增長,陳明輝明確表示,完全做得到讓消費者在國內市場喝到跟在歐美等葡萄酒原產國同款同價的酒。中國市場體量很大,而他所參與的11家酒商結盟的酒仙聯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將會集體海外直采。因為規模優勢,他們的采購價“比歐洲零售企業還要低很多,把關稅、運輸等成本加起來,也不歐洲高不了多少”。
鳳凰酒業君同時了解到,出現這一變革的深層原因,也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和酒類產業調整密切相關。當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酒類行業以創新為主題的各種業態迭變和思想爭鳴此起彼伏。不僅是進口酒領域,包括傳統渠道,以及專營國產酒的酒商,也在加速創新、變革、調整、轉型之路,而進口商也在不斷延伸產品線,增加白酒、黃酒和國產葡萄酒等品類。
但縱觀酒業當前所有關涉創新的業態和思潮,流通領域的思想活躍度明顯提高,而流通領域大量以提高運營效率為核心目的的創新實踐,將有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并使消費者最終獲益。在剛剛結束的“中國酒業商業領袖50人論壇”上,多數酒類流通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家就認為,酒類流通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市場前景可觀。
酒商信心源于消費對經濟貢獻度的提高
互聯網對酒類渠道帶來的沖擊,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傳統酒商的反思,至今仍在持續當中。北京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暉就表示說,在“互聯網+”、APP移動終端、大數據等,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新的元素、新的功能,給企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商機的同時,酒業自身也經歷調整、縱深化、競爭白熱化、渠道扁平化、管理精細化的盤整與變革。
北京糖業是中國傳統酒商的代表,而且是罕有的國企身份,但王暉介紹說,在行業低谷期和激烈的市場博弈中,北京糖業仍然實現了良性的發展。王暉坦言,北京糖業自身也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但北京糖業首先選擇堅守傳統的價值主張、情懷信念和營銷勢能,然后才是借助互聯網+來提高運營效率、優化盈利模式。
流通領域對經濟有信心,源于消費對經濟貢獻度提高。多數酒商認為,酒類流通領域的創新空間很大,并高度關注電商領域的新業態,包括酒仙網結盟10家酒行業連鎖的酒仙聯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成立,1919酒類直供的快速擴張,中酒網復出后的戰略謀局,以及購酒網、挖酒網等新興電商的發展等等。
青青稞酒董事長李銀會以美國酒類流通領域的商業格局對標分析認為,基于消費的力量,更懂得消費者需求的酒商在市場中的話語權會越來越重,同時指出,中國的酒商未來會出現大整合,從而出現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產品、更低價格、更好服務的超級大商。
據李銀會提供的報告顯示,美國葡萄酒和烈酒的市場總量為530億美元。而美國排名前十的酒商控制了全美68.4%的市場份額,前四名的市場份額則占到了51%。
今年上半年,美國的第一大酒商Southern Wine & Spirits(市場份額22.1%)和第四大酒商Glazer's(市場份額6.7%)合并,合并以后的市場占比將達到30%。Glazer's成立于1909年,2015年的葡萄酒烈酒年銷售收入37億美元,啤酒接近6億美元。Southern Wine & Spirits成立于1968年,2015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118億美元。兩家合并以后,有了市場的絕對發言權,而基于兩家合并后的供應鏈整合,他們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預計今年的銷售收入將會超過160億美元。
而相比之下,中國的酒類市場規?偭砍^萬億,不止美國的2-3倍,但中國酒類市場的集中度不高,散小亂的格局之下,連市場份額超過10%的超級大商也尚未出現。
但李銀會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會成為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在未來二十年,中國一定會出現全球領先的超級大商。”
也有嘉賓對酒類流通領域的未來前景有不同看法。華澤集團董事長、金東資本創始人吳向東認為,未來酒類生產領域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過,但流通領域的系統性風險非常強,“苦日子才剛開始,有可能五年之內會有一次大退潮”。
他的判斷同樣是基于酒類流通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散、小、亂的痼疾。他分析,與生產領域相對較高的集中度相比,流通領域是“高度分散和雜亂無章的”。生產領域的產業集中化調整已經開始,未來將會形成8-10家酒業集團,由大名酒廠家和地方龍頭酒廠統領市場的產業格局。但,“在溝通效率、管理成本、工作效率等各方面,目前雜亂的流通領域一定是沒有競爭力的。”他也在關注流通領域出現的各種整合、聯合,但他認為如果沒有生產領域大佬們的理解與支持,這種整合很難成功。他甚至悲觀預測:“退潮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在‘裸泳’。不過我真心希望這不是一個成功的預測。”
從重模式到重平臺,酒商戰略思維仍在蝶變
酒類行業受到電商沖擊更多的是思想的變革和運營戰略的調整,這正是只占有1%左右市場份額的電商贈予整個產業的戰略啟示。但部分酒商的戰略聚焦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表現出對傳統勢能的鞏固和對互聯網+的再創新,開始側重于平臺能量的打造。與多數追逐新業態和新模式的酒商不同,他們已經不再過多關注新模式、新業態的蝶變。
當下主流酒商所打造的平臺模式,不同于傳統商業形態下類似商業地租的平臺模式,而是基于傳統勢能的生態體系。浙江商源集團董事長朱躍明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商源集團不僅注重對行業的思考,而且更注重對思考的踐行,過去商源集團的定位是從品牌運營商、渠道商到供應鏈增值服務提供商,而現在則在打造一個“平臺+”的生態圈。
朱躍明分析說,廠家越來越扁平化,越來越注重與消費者的直接交互,但不管怎么扁平化,怎么與消費者無障礙交互,最終都離不開經銷商。那么作為一個經銷商,在當前如何適應市場新常態?或者專耕渠道,跟消費者貼得更近,讓消費者更認可你;或者做自有品牌,向上游廠家延伸;或者做服務商,做平臺、服務、整合,為上下兩端做服務。如果三項都能做到,自然更好。而商源則希望通過供應鏈為核心整合產業生態圈,借助互聯網的基礎和技術,創造一個全新的業態。“傳統產業+互聯網技術,會產生一個新的產業。再過三五年,市場上就沒有了傳統企業和非傳統企業之分。”
他同時透露說,商源在2015、2016年就已經比較成功地完成了轉型。談及商源的互聯網+轉型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朱躍明介紹說,商源本身就是一個生態圈,或者商源的生態圈是自然而然長出來的。互聯網+,首先要+商源的傳統優勢,譬如+渠道、+品牌、+物流、+人,等等。他重點舉例說,商源目前正在推廣的“酒圈”,就是“+人”的典型。商源的人才戰略是合伙人制,即希望更多的人才成為商院的合伙人,F在商源是酒圈的天使投資人的角色,未來會引入更多的資本方進來,既解決商源的互聯網+問題,也是行業共享的公共平臺。
有記者質疑目前酒圈為商源所屬的現實,朱躍明正面回應稱,資本無國界。“阿里的大股東是日本人,但你說阿里是日本企業嗎?騰訊的大股東也不是中國的,但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家中國的企業。”朱躍明認為,平臺的屬性就是開放、透明、共享、合作,就是全社會共享的資源整合體,而且不同平臺之間除了業務整合之外,也可以是互為參股。“我相信以后渠道商參與上游廠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大,上游廠家參與渠道商的可能性則也同樣,相互參與,誰都離不開誰。”朱躍明直言:“商源既然做戰略平臺,必須符合平臺的整個規律,酒圈既然做平臺必須要服務于行業,不是服務于商源,商源只不過是在啟動過程中的一個投資者而已。”
除商源之外,吳向東也在積極發起“酒業英雄聯盟”的生態圈,酒仙網結盟10家連鎖酒行,青青稞酒布局下中酒網的復出,以及1919酒類直供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對平臺的不斷擴容和再創新等等。而各種平臺或者生態圈的快速發展,也越來越依賴資本的力量。
而提及酒類流通的系統性風險問題,有專家指出,任何行業都會存在系統性風險的問題,而酒類流通領域的風險相對較小。有經銷商甚至直接提出,散、小、亂可能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弊端或者隱患,但這恰恰是優質酒商成長為超級大商的市場機會,自然也是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目前新三板上的酒仙網、1919、酒便利和名品世家都得到了重量級資本的關注。明年上新三板的流通企業會更多,只要企業的運營是健康的、可持續的,機會點就會越來越多。”陳明輝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