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轉型過渡的時期,四川白酒產業發展還不錯。2014年累計生產白酒350萬千升,同比增長5.6%;主營業務收入1838億元,也同比增長3.3%;其產量占到全國白酒總產量的27.84%,銷售收入占行業銷售總額的34.88%,仍在國內市場競爭中處在龍頭地位。
但,規模很大就代表強嗎?
五糧液原掌門人王國春一直就有著川酒“大而不強”的隱憂,這在當下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川酒的不強大約體現在它具備了太多了先天優勢,反而導致它后期的競爭力不強,也就是說川酒即便是“強”,更多只能在生產層面上的傳統優勢和地緣優勢,在對市場反應、掌控、整合、抗壓方面,并不能稱為“強”。
隱患潛藏
從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走來,四川白酒企業普遍發展良好向上,但也為川酒留下產能過剩的隱患。產能過剩的同時,很多中小酒廠被催生出來,它們造成了川酒產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效應無法發揮,進而大大削弱了川酒的整體實力。
此外,四川白酒的崛起,得益于高端白酒的“量價齊升”。受到良好市場的鼓勵,知名白酒企業紛紛推出高端白酒,它們成就了川酒的高利潤和高營收,甚至塑造了川酒高端的品牌形象,但由于背離大眾消費,占據消費基礎最廣的中低端白酒被大量忽視,最終為川酒企業的調整,埋下了伏筆。本輪行業調整以來,川酒企業首當其沖,遭受調整的力度也最大。
另外一個川酒最大的潛藏隱患,《華夏酒報》記者認為是川酒過度依賴的濃香型。四川是濃香型白酒的龍頭,在全國中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但它的弱點同樣是濃香型白酒比例過大。
二次創業
《華夏酒報》曾在2013年提出,川酒要依托堅實技術、生產和市場基礎,為行業創新轉變探明方向、開拓道路,這是川酒的重要使命,也是四川白酒產業鞏固優勢、保持活力的必要途徑,是為川酒的“二次創業”。
而從這份《意見》來看,四川省委、省政府已經開始在進一步深化、優化川酒的“二次創業”。不再過度依賴川酒初次創業的生產、地緣優勢,《意見》提出在提高川酒對待危機的抗壓能力、行業并購的整合能力、市場掌控的反應速度上,川酒要進行能力加強和延伸。
由于“塑化劑”陰影并未散去,消費者對白酒的安全問題還很敏感,一定程度上這是川酒當前最應該注意到問題,稍有不慎將會“禍延”整個產業。因此,促進川酒行業自律,確保食品安全,提升質量水平,這是川酒的一項重要任務。
《意見》特別指出,加快建設和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構建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白酒產業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技術及設備研發,提升應用水平,提高質量控制能力。尤其是加快小微生產企業質量安全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質量管控,確保食品安全。
川酒上述的“二次創業”方向,最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人才是川酒未來的產業競爭核心。而眼下,四川正在推動考試選拔“雙大師”等活動,努力培養川酒企業具有很強的動腦能力和把想法轉化為現實能力的人才。
重視人才的背后,其實是在改變川酒初次創業中的資源要素投入,轉變為以創新要素投入為主,支撐產業發展。為此,川酒將獲得國家有關促進白酒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來支持產業創新和基礎性課題研究,支持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市場等。重點產區市級財政也會制定相應資金扶持政策進行支持。
借力圖強
當然這個“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做好內部結構調整和地方生存環境優化,借助內部原生動力和地方政治優勢的力;再比如說,川酒要走出去,離不開品牌和資金的支撐,這個時候就要借助輿論和資本的“力”。
前者對川酒企業來說在于反躬自身,推動內部管理機制的優化,加強與地方企業的強強合作,提高名優白酒企業資源集中度,鼓勵外來資本投資白酒。這可聯想到行業正在醞釀的“國企改革”。川酒中五糧液、瀘州老窖和沱牌舍得都有良好“混改”預期,通過混改,推動川酒企業的股權結構豐富,進而構建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制度,將為川酒接下來發展煥發進一步的活力,提供內生動力。
當然,川酒發展環境還有賴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借助于四川省為川酒企業提供更輕松的行政環境。《意見》中也有涉及,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理順管理權限,清理優化涉酒行政權力目錄,切實簡政放權,簡化白酒企業項目審批程序,加快推進企業和產業園區項目的立項、土地、環評、產業政策確認等事項審批工作。全面清理涉酒企業不合理收費項目,切實降低白酒企業負擔。開展白酒生產許可證清理工作,逐步解決生產許可證辦理歷史遺留問題,規范白酒生產小作坊發展。
近兩年,不少四川名優白酒企業通過“走出去”并購地方重點酒企,完成渠道布局和優質原酒輸出,此舉對川酒影響深遠。接下來,川酒走出去的步伐仍在有序邁進,為此,四川省政府將為之提供更優越的融資支持和輿論保障。
此外,在“互聯網+”浪潮之下,政府還將推動報紙、廣播、電視,特別是網絡等各種媒介,對川酒的正面宣傳,傳遞四川白酒“正能量”。制作、播放四川白酒專題宣傳片,宣傳白酒文化,倡導和鼓勵正常白酒消費,提倡文明健康飲酒。積極引導企業實施差異化品質和品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