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四大蒸餾酒之一,大多卻走不出國門,中國白酒“孩子哭了就喂奶”引發多種猜想—
著政務白酒消費減少,經過兩年深度調整的白酒企業們,近日似乎看到了意外的曙光!日前,坐擁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等多家全國知名酒企的四川,出臺了扶持白酒產業的10條意見,成為國內首個白酒政策“救市”的省份,甚至在業內被賦予了“打響白酒救市第一炮”的意義。
那么,所謂的“救市”現實意義究竟幾何?對于包括山東在內的其他省份可否成為借鑒樣本?眼下的中國白酒業,究竟應該奮力挖補內需不足還是考慮在世界搏出一番天地?
“不落地”的“救市”?鼓勵多于援手
不景氣的市場,又邂逅夏天的淡季,川酒“救市”,自然成了行業熱搜詞。這份出自四川省政府辦公廳轉發該省經信委《關于促進白酒產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酒企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力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尤其強調了對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外部資本投資白酒產業以及原酒企業和下游瓶裝白酒生產企業交叉持股的鼓勵支持。從生產到銷售、從經營到貸款,四川省對白酒產業和企業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也為酒企悄悄放松了生產任務量。
然而,“救市”之舉能否達到初衷還需繼續觀望。“對于五糧液、瀘州老窖等一線酒企來說,可以借此抓住混改潮流,激發機制活力,在行業遇冷時,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白酒營銷專家田卓鵬認為,一、二線酒企的子公司、上游原酒供應商、下游大商都有可能在混改中嘗到體制紅利。
但事實上,“救市”政策因為讓酒企沒看到實際援手,從而也被詬病為“不落地”!兑庖姟返陌l文機構為四川省經信委,四川省政府轉發,從出臺行政路徑決定的行政效力來說,執行力度恐難保證。此外,多數意見都是引導性的,比如,關于產業重組的意見中,出現最多的動詞便是“鼓勵”,具體落地意見仍偏少。
魯酒“諸侯割據”暫無“救市”跡象
白酒業素有“得山東者得天下”的說法,魯酒也一度出過不少全國知名的品牌,但近年來,地市級白酒日益顯示出諸侯割據的局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像山東人耳熟能詳的花冠、景芝、趵突泉、天地緣等,在生產地均是當仁不讓的市場霸主。
雖然川酒“救市”被推入了“待觀察”行列,但其釋放的信號,則被業內廣泛解讀。占國內白酒銷售額1/3的四川已經出手,其他地方政府會不會效仿跟進?
在此背景下,總量僅次于四川、位居全國第二位的山東,自然而然被業界格外關注。但理想照進現實,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山東白酒協會會長姜祖模的回答就頗具說明意義—“暫時還沒有聽說過四川救市的事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魯酒負責人也告訴濟南日報記者,“南方政府對白酒發展比較重視,北方省市對白酒企業的扶持本來就少,各自為政的情況突出,全省范圍內推出扶持政策,可能性不太大。的確,山東白酒行業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后,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諸侯割據”的局面。數據顯示,2014年山東生產白酒量同比下降9.99%。
“對于貴州、安徽等酒企較為集中的地方,很可能當地政府會效仿。”田卓鵬分析,但其他省市明顯不如四川救市心切,高端川酒遇阻、原酒基地受重創、產區優勢被稀釋,同時具備這三點的省份并不多。“其他省份,比如江蘇、河北等地方政府已經開始了酒企混改。”
實際上,隨著行業下行,一些以白酒為主要產業的地級市已經出臺了具體的政策扶持,比如四川瀘州市去年底就推出了10條金融支持政策;而貴州懷仁市由則成立了“仁懷酒產業基金”。“救市”不如助其走出去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made in China”早已經遍布世界,像家電、高鐵等民族產業甚至已經笑傲世界。但是,在國內銷量巨大的白酒,多年來卻始終在國外鮮有斬獲,與白酒在國內市場地位極不相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洋酒品牌卻在國內大行其道。
那么,中國白酒業,是否會像二十年前的中國家電業一樣,行業調整期后醞釀出國際化步伐?
即便是各省都如川酒“救市”,就真的救得了嗎?“誰也不能扭轉市場的趨勢,白酒還有2至3年的調整,不會因為扶持就馬上好轉。”一家川酒企人士就如此坦言。田卓鵬也認為,目前白酒業仍然處于調整期,等到增長率穩定在10%至15%之間時,才能說白酒行業進入了理性的新常態。
一種觀點就認為,高端白酒下滑恰是一種正常現象,并不是高端酒消費的泡沫擠出去之后,整個行業都會疲軟。
“目前白酒業只是短期的收縮期,一調一轉肯定會有一段蕭條期,但從長遠來看,對整個行業卻是有利的。”濟南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征說,白酒業其實和國家的經濟周期并不完全同步,有時甚至會背離,即使經濟處于下行,白酒業也不會低到哪里去。
“孩子一哭,就忙著喂奶,這并不一定是好事,放棄過多保護,才能更好成長。”王征分析,在產業調整期,政府其實沒必要忙著救市。以中國的家電業為例,作為國內競爭最為充分的行業,格力、美的等品牌便是在內需不足、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轉而拓疆國際市場,反而在國際舞臺占據了一席之地。白酒業通過深入調整,下一步只會穩定下來,“大可不必擔心”。
“政府最應該做的不是救市,而是加強監管,幫助酒企走出去,尤其是走出國門。”在王征看來,產業調整期反而可以成為一個新機遇,把中國白酒推向世界。實際上,自古以來,中國白酒就與法國白蘭地、俄羅斯伏特加和蘇格蘭威士忌并稱為世界四大蒸餾酒。“之所以中國白酒走不出去,在很大程度是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提高從業者素質和營銷水平,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