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新白酒時代”兩大建設思考點
因為現代社會變化加速,社會節奏變快,思想不僅僅通過父輩傳向子輩,也會通過子輩傳向父輩。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消費者的主體意識增強,消費意識也呈現多元化需求。與此相對應,作為父輩的60后、70后渴望與子輩溝通,子輩思想對其影響逐漸變大,主動或者被動地嘗試新事物。
結合第二部分幾次健康化浪潮的分析,消費者對白酒新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不傷身、低度、口感、飲用體感、飲后體感,F在傳統的白酒根本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別是年輕消費者。預調酒熱的出現,就是年輕消費者向白酒行業表達自我需求的一次發聲。
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未來白酒行業出現“傳統白酒”和 “新白酒”(目前行業內對“健康白酒”的說法有較大爭議,我暫且命名為“新白酒”,以區別“傳統白酒”)兩大陣營的劃分。
傳統白酒:按照傳統工藝生產的白酒,即如今市面上普遍流行的白酒。
新白酒:在傳統白酒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再創新的白酒。在產品創新方面,抑或加入藥食同源的保健類物質;抑或加入改變口感的物質;抑或不斷提純讓白酒如洋酒般無味……新白酒最大的特色為讓消費者感覺到喝酒沒有負擔,或有權威文件證明對身體更加健康;照這個邏輯,在未來的白酒市場結構中,在傳統白酒之外,會形成一個新的白酒藍海市場。
1.創新——“新白酒”的到來
筆者不是專業技術人員,也不是產品方面的專業人員,只做兩個設想,拋磚引玉。
1) 針對年輕人的“新白酒”。
從人的生理角度分析,三十歲之前,喜歡不斷地獵奇,追逐新鮮的東西;而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沉穩,注重身體健康,喜歡內斂、厚重、對身體有益的東西;延伸到酒行業,傳統的白酒并不是他們喜歡和追求的;而進入中年之后,則更偏愛傳統的白酒、泛保健白酒。筆者認為,并不是說80后90后不喝傳統白酒了,而是年齡未到;隨著80后逐漸進入中年,也漸漸成為了傳統白酒的消費主力。白酒行業一直以自己為核心在考慮問題,沒有開發出適合年輕人喝的白酒而已。
白酒行業的年輕化一直在進行:先是青春小酒的出現,主要著力點在產品的外觀和品牌宣傳,用年輕人的話語來表達,年輕人認可了這種品牌表達方式。但涉及白酒產品核心的酒體沒有創新,并沒有解決前面所說的年輕人對健康的需求。后來出現的預調酒熱,我們分析過了,此處不表。針對前面講的年輕消費者的幾個需求,我們做幾個設想:
一款干凈的酒。年輕消費者對白酒消費最大的障礙是其香型的味道,無論醬香、濃香、清香、兼香等;在技術上進行突破,將此味道減至消費者能夠接受的范圍,香味不再濃郁,而是淡淡的酒香。
一旦這項技術能夠解決,那么后面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多,可以做出各種符合年輕消費者口感的白酒。這項技術不光需要解決口感的問題,更需要解決飲后舒適度的問題,不能有諸如上頭、難受、想吐、沒精神等不良反應。
一款有著專屬喝法的酒。針對夏季天氣熱,白酒消費不旺的現象,國窖1573推行了一種夏季飲法:冰飲。將酒冰至12℃,是最佳飲用溫度。進一步延伸:能否在夏季大排檔上,針對大眾酒也有一款冰飲白酒,這款白酒低溫飲用,而且酒精度也進一步降低。
這類白酒研制的出發點主要針對年輕消費者各個消費場景由抱怨而產生的需求,將這些需求予以滿足,只要做到了足夠狂拽炫酷吊炸天,對年輕的消費者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2) 苦蕎酒的延伸。
當年苦蕎酒出來的時候,我相信行業內沒有多少人看好。毛鋪苦蕎酒不是第一家苦蕎酒品牌,但是通過他們多年的堅持,將苦蕎酒慢慢做大。筆者前段時間參加湖北酒業某次會議的時候,會上就有提到湖北酒企一起將苦蕎酒作為一個品類做大,但是方向依然局限在苦蕎酒內,比如做其它香型的苦蕎酒,做綿柔型的苦蕎酒等,依然是追隨者的角色,希望別人做起來,自己從中分一杯羹。
既然白酒里面可以加入苦蕎,而苦蕎主要用于降三高;那么也能加入其它物質,用來應對其它富貴病或者飲酒對身體的傷害。如竹葉青推出一款葛根系列產品,主要發揮葛根的護肝作用;
這個技術目前來講是成熟的,只不過很少有酒廠去做?嗍w酒若不是借助了勁酒的銷售網絡,在勁酒集團強大的財力支持下,在餐飲渠道達幾年的培育,才有了固定的消費者,慢慢做大,F在的酒廠很少有耐心去等待這樣一個品牌的成長壯大,更愿意在別人做起來之后,再去分享別人的勝利果實。一如毛鋪苦蕎酒做大之后,湖北出現了十幾個苦蕎酒品牌一樣。
上面所說的兩個方向的“新白酒”,只是筆者做的設想舉例,筆者相信,如果真的發揮行業的智慧,“新白酒”會有非常多的方向,也會更加細分。當然,也肯定會有專業的人員嘲諷筆者不懂技術,這樣的白酒還叫白酒嗎?抑或嘲笑想象誰不會!筆者在此不做任何爭論,整天抱著老祖宗,不圖與時俱進,總有一天會被慢慢淘汰。與白酒一樣屬于中國傳統的茶行業,也出現了如“小青柑”之類的“新茶葉”,將柑皮與普洱再加工,用柑皮中和普洱的味道,讓更多消費者接受。
2.創舊——傳統白酒的健康化
除了“新白酒”之外,傳統白酒并不會消亡,而是與“新白酒”競合發展。面對健康化的趨勢,又能做哪些方面的努力?筆者亦是做兩個設想,拋磚引玉。
1) 真正的學院化工程。
現在酒廠流行“學院熱”,動不動就成立一個什么研究院,然后就扔在那里,后續沒什么成果,僅僅作為一個吸引消費者和渠道的噱頭而已。
如果“學院化”工程是與高校一起合作,針對白酒做各種各樣的合作,有做酒體研發的,有做實驗分析的,有做酒體臨床試驗的,然后將成果作為專利申報,作為成果發表,以權威機構認可的形式做背書,讓白酒的健康有權威承載。而不斷地有新的酒體出現,或者新的研究成果出現,才使得學院的成立有了實質的意義,增加消費者對學院的信任。
單純靠企業或者高校,很難完成這項工程。除個別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的研發人員很難接觸一些先進的技術,思維大多被局限;而高校雖然掌握了很多技術,但缺乏資金和實驗場所。二者結合,各取所取,融合的效果遠遠大于“1+1”。
與高校合作成立學院后,如何將研究的成果場景化,傳達給消費者,則是“學院化”工程的另外一項任務。
中國有多少品酒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們離消費者很遠!中國白酒行業每年有多少品鑒會,我數不過來,但是我知道,這些品鑒會很少會向消費者傳達正確的品鑒方法。如果,這些品酒師就職于這些學院,專門從事白酒如何品鑒,一酒多喝,并將其標準化。通過各種各樣的場景,向消費者直接傳達某款白酒如何品鑒,有幾種飲用方法。我相信,無論是消費者對這些品酒師的專業性,飲用體驗,還是向周邊消費者二次傳達,都會取得更好地效果。
白酒行業的品鑒標準太為單一,甚至有些學院化,與消費者的關注點相去甚遠。與消費者關聯很近的,如白酒應該怎么喝?怎么品鑒?用什么器皿(參照笑傲江湖令狐沖與祖千秋的酒道之論,古代尚有青銅杯、玉杯、瓷杯等器皿,而現在的白酒只剩下了玻璃器皿)?有沒有另外的喝法?每種喝法有什么樣的感受?中國的白酒行業的品鑒標準化,應該更多往這方面努力,讓消費者真正懂酒。只有這樣,學院研究的一系列東西,才能真正地傳達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切實感覺到了健康。
2) 打造“酒道館”或“茶酒道館”工程。
單純靠一個品牌做“酒道館”,除了幾個個別的品牌能夠承擔,其它品牌基本上很難單獨做起來。單獨做很難,卻可以聯合來做;如果沒人做,亦可以與茶葉或者其它相關產業做聯合。
現在行業內存在著大量的“專賣店”、“酒道館”、“酒商會所”,其實這些本就是筆者所說“酒道館”工程的雛形。與筆者所說的“酒道館”相比,這些場所提供的更多是產品展示、銷售和暴力品鑒的功能,缺乏專業的酒品介紹、品鑒知識等,只能跟別人一個勁兒地說這酒好,別人出于情面也以好酒回應。而這個工程的能否順利實施,“學院化”工程才是關鍵。
3) “解酒”工程。
若喝酒對我們身體的損傷不可避免,那我們能否及時送上“解酒藥”。從酒廠開始,就應該摒棄喝酒總想把別人灌醉的陋習(很多酒廠宣揚“酒量就是銷量”,以把別人喝倒為榮),倡導“健康飲酒”。
餐前可以做哪些準備,哪些東西適合酒前服用,減少白酒對身體的傷害;又有哪些東西適合餐后服用,既能解酒,又能減少對身體的傷害,F在雖然民間各有各的偏方,但基本都是消費者自己總結的一些經驗,無憑無據,只是根據自己的身體來評判,業內很少有研究。
對健康的追求是現代社會一個顯化的趨勢,將健康產業化成為各個行業將來最重要的課題。筆者也相信,本文的很多想法不一定能夠實現,至少不能短時間內實現;也有很多設想沒有提到(比如業內的出現的活分子酒之類)。筆者只是希望通過這樣一篇文章,讓行業能夠更多地重視白酒的健康化趨勢,更多的企業能夠投入其中,從中發現新的出路。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抱著幾口窖池(有的甚至連窖池都沒有),搞幾個口號,整天打渠道戰、價格戰,忽視了消費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將本已見血的紅海市場染得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