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些資歷的酒業人士,肯定會記得,三十年前,國家首次放開了十三種名酒的價格,名優酒首次開始揮舞著雙臂沖向擁躉們集結的人浪;2003年,白酒行業漲價因子鬼魅閃現,那至今無法蓋棺定論的十年酒業市場發展,往白酒行業尤其是名優酒的兜里塞進了沖上云霄的機票;2017年,在沉寂四年之后,飛天茅臺平地驚雷,一路高歌率領白酒行業開啟新一輪的發展周期。
近日,隨著洋河、劍南春、古井貢、西鳳、口子窖、仰韶等名優酒釋放出漲價信息,新一輪漲價潮形成,似乎黃金十年行業最滾燙的記憶,又將擱進每一位做酒人的腦海里。
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盡管名優酒漲價的天平已經歪起了腦袋,但目前還遠不是酒業將士們慶祝的時刻。
2003年,白酒行業進入歷史高光時刻,隨后的近十年間,政商務消費市場直接主導了行業的快速發展。十年里,白酒行業銷售收入從500億跨越到近5000億,茅臺股份公司營業收入由18億幻變到264億。十年光陰,也成就了一批像洋河、古井、口子窖這樣的優秀企業。
復盤白酒行業黃金十年,除了外部宏觀經濟發展拉動的因素,給行業高速發展注入助推劑的便是白酒品牌勢能以及渠道張力的大幅提升,在此期間,漲價、擴產也成為了規模以上企業的標配。
在政商消費主導的時代,白酒品牌直接作用于政商消費者意見領袖。而渠道方面從粗放到精細、從多層級到扁平化,實踐中探索誕生了許多新的實操模式,如以老白汾模式為代表的消費者盤中盤、以口子窖模式為代表的終端盤中盤、以及以金六福模式為代表的流通盤中盤等。更值得關注的是,黃金十年渠道模式的創新和改進,逐漸演變成了白酒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而在此期間形成的“渠道為王”的理念,也一直影響至今。
眼看高樓起,眼看宴賓客,眼看樓塌了。在當時的十年,一切都在昭示酒業將無限強勢崛起,卻沒人會想到,在調整期面前,這成為了遠在云端的夢想。
2012年下半年,白酒行業昔日的光彩蕩然無存,一些名優酒高企的庫存,甚至更像是頭頂著滅霸無限手套的陰影,等待著那個“毀滅”的響指的打響。
在宏觀政策以及塑化劑風波的雙重催化下,僅僅一年的時間,此前生猛迅捷的經銷商大軍似乎已經退化成了無心戀戰的游兵散勇,白酒行業津津樂道的“群狼戰術”也在僵化的戰斗環境前垂下了高昂的頭顱。
隨后,控量挺價,作為行業調整期的規定動作,被搬上歷史舞臺。
行業調整期間,以名優酒為主體的白酒企業在產品與渠道上都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定制酒與生肖酒、產品線的完善,再比如深度分銷、互聯網盤中盤和社群盤中盤等。直到茅臺集團前任董事長袁仁國宣布“茅臺酒公務消費由30%降到1%”,白酒由政務消費到商務消費與個人消費的轉型雛形初步形成。
四年多的時間,名優酒企的戰斗技巧,可以匯編出一部白酒行業的“孫子兵法”。而當三四線酒企蹉跎于產能消耗步步趔趄時,茅臺帶領著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古井貢等名優酒們成群結隊地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把浩瀚的白酒市場裝進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