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手可及的春天在哪里?
一直在呼喚的春天,但是黃酒的春天卻遲遲沒有到來。根據中國酒業協會黃酒分會分組討論會上最新發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1至12月,納入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121家,其中虧損企業3家,企業虧損面為2.48%。1至12月,規模以上黃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195.8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13%,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0.7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3.04%,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0.0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1.95%。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7年1~12月份黃酒商品累計出口總額0.2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累計出口量1.53萬千升,同比增長8.03%。
從這些數據來看,2017年的黃酒形勢總體向好,尤其是利潤的增長遠超銷售收入的增長,說明黃酒行業總體獲利能力有所增強,也與虧損面大幅減少相關。2016年在出口這一分析中是下降的,而2017年的出口指標則同比增長且量價齊升,說明出口形勢在恢復,外貿呈向好的跡象。
然而,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中國酒業協會黃酒分會分組討論會上明確指出,“雖然2017年黃酒的發展勢頭尚好,但在2017年整體向好的市場環境里,黃酒與其他酒種相比,增幅還不夠強勁,上規模的企業還不多,有些產品銷售區域性依舊比較明顯。”從酒協發布的報告來看,黃酒的人才儲備工作也有待加強。顯然黃酒在2017年度表現并不是太讓人滿意。
就目前國內黃酒企業的品牌營銷來說,雖然這幾年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塔牌等龍頭企業在品牌營銷的實踐探索中做出了可喜成績,但過于偏向60后、70后的高端市場,而對即將成為消費主力的80、90后人群卻普遍缺乏關注。一些知名的黃酒企業的廣告投放依舊以傳統渠道為主,宣傳對象依然以經濟基礎較好的中老年人為主,以期在高端黃酒這一領域站穩腳跟,但在營銷過程中未能準確體現其黃酒獨特的氣質,在品牌推廣與品類推廣上沒有做好詳細的劃分,加之品牌與黃酒品類有一些糾纏,很多消費者知道品牌而不知品類、知品類而不知品牌。
市場的局限及年輕人對黃酒的不了解,將造成消費力無法持續支撐。事實上,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以80、9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中國正迎來新一輪消費升級浪潮。在201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而以一二線城市為主的95后受訪者中,近三分之一月均消費金額超過2000元,接近10%的95后受訪者月均消費金額超過3000元,其月均消費已超過全國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展現了極大的消費潛力。相比之下,白酒卻已經開始在年輕領域有所突破,從江小白到瀘小二再到哈哈虎,中國白酒“小”字輩的大時代正在悄然到來。如何尋求年輕市場的突破口,培養與建立起企業的消費“域”,這或許是黃酒春天到來前的最后一場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