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貢酒和黃鶴樓完成戰略合作之后,有關這兩大中國名酒并購整合的意義,至今在行業仍有余音。本報上期特別參照洋河雙溝當前“雙名酒”并購形成的經典“1+1>2”效應,提出“古井能否重現洋河崛起之路”的觀點,行業內也形成積極的討論。
我們今天想討論一下,“雙名酒”并購會不會造成兩大名酒品牌一強一弱?
一直以來,行業十分稱道“洋河并購雙溝”的戰略價值,從宏觀意義上講,這起名酒整合十分成功,造就了當年區域強勢企業洋河今日巨大的體量,也成就了蘇酒板塊的強勢崛起。但一個不能忽視的事情是,洋河雖然因并購而就此做大做強,但雙溝品牌多年來無疑是被弱化了。長期來有一種聲音說,雙溝被并購后,所有的資源優勢都化解為洋河的競爭力,甚至雙溝被刻意壓低弱化,才導致這一名酒未能同洋河一樣壯大。
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雙溝并非因洋河而被刻意弱化。政府當年主導兩家名酒并購,洋河風頭正健,但面臨自身產能不足,而同樣發展不錯的雙溝擁有良好酒質,就此雙溝為洋河壯大提供了重要產能和優良品質,再加上當前洋河品牌影響力突然被打開,戰略上自然被主推出來。這一過程過后,洋河走上行業前沿,而同為中國名酒的雙溝則在市場選擇中,無意間被弱化了。說到底,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雙溝也并非如想象中那般被弱化。雖然雙溝珍寶坊系列不如洋河“三藍”系列那樣知名,但在一些省外市場還是表現強勢,如河南市場。另外,2015年蘇酒集團隆重舉行了“雙溝1955封藏大典”,借助活動,蘇酒集團正在重拾雙溝的名酒價值。
同時,洋河、雙溝兩大名酒因市場選擇而形成“一強一弱”,只是階段性的現象,未來誰強誰弱,或者雙強雙弱都不好說。
這種思考當然也適宜于古井貢酒和黃鶴樓的“雙名酒”并購,這兩家中國名酒并購后,會不會因一家的迅速晉級而造成另一家名酒的“失落”?基于一種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思考,我們認為,它們不會被刻意強化或者弱化。
我們看到,當年的洋河雙溝有市場重疊,因此一方強一方弱不可避免,但古井和黃鶴樓分別處于安徽和湖北兩地。黃鶴樓近年來發展不利,企業優勢又主要集中在名酒的品牌優勢,弱化黃鶴樓品牌對古井不利,更有可能發生的是,古井會借助自身優勢恢復黃鶴樓原有市場,并借助黃鶴樓渠道,提升湖北市場份額,以此謀求全國化開拓和行業排名的上升。
回到行業的本質來講,很多人對名酒并購后的“一強一弱”擔憂,其實是基于啤酒行業的例子。雪花啤酒當前一路“跑馬圈地”,通過全國各地并購區域啤酒廠,并將之替換為雪花品牌,以此獲得行業第一的地位和“雙千萬噸”的體量。但白酒行業屬性與啤酒并不相同。啤酒是標準化的工業產品,可通過規模、標準、協同,不斷強化其核心產業能力,對區域環境和歷史文化沒有要求。
但白酒有其區域依賴性,特別對文化歷史、氣候環境有重要的區域依賴,白酒企業在其他區域收購,尊重其地域歷史文化,這是白酒行業獨有的行業屬性所在。
名酒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行業資源,對于名酒的尊重、維護和重拾,意味著對行業價值的捍衛,品牌強弱有一時,但名酒不可復制。當前,一些因歷史原因“淪落”的名酒品牌也正在重新復興。曾經的中國名酒全興,因培育高端品牌水井坊,被冷落乃至被轉手他人。今年以來,全興先后與電商平臺合作,并推出新品,立志打造今年的白酒“網紅”。
我們都聽過很多業內人士倡導過這樣一個說辭:白酒企業之間應該迅速兼并,最終剩下幾個名酒品牌即可,更為極端的是,茅臺與五糧液應該合并,最終剩下一個品牌即可。
這種論斷非常不負責任,無論國內名酒還是區域名酒,它的存在都不僅僅體現為一個品牌,而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多樣化的存在,是對原生態地理文化的尊重,而不是簡單、獨斷的一統了事,一強百弱。要知道,一花開來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對于這個行業來說,繁華盛開才是行業之幸,而不是一家獨大,萬馬齊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