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2015年9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修訂版,明確規定出四條與酒類廣告相關的準則。其中三條廣告禁令充分考量酒業社會責任:酒類廣告禁止出現誘導、慫恿飲酒或者宣傳無節制飲酒;禁止出現飲酒的動作;禁止表現駕駛車、船、飛機等活動。
依次來看,這三條廣告禁令從國家層面提示消費者:告別勸酒和過度飲酒,回歸理性飲酒;飲酒應有德,不鼓勵消費者飲酒;醉酒駕駛等行為不被社會法律所允許。
在今年2015中國國際“酒與社會”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何勇曾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酒不僅是飲品也是一種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酒文化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而且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幾乎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其實就是文化傳承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研究酒,是關乎行業發展,關乎酒與社會、時代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話題。
在這三條酒類廣告禁令被考量的社會責任之下,酒該如何尋求與社會的和諧之道?
社會矛盾累計于酒
《華夏酒報》記者在近期的一場酒業活動上發現,根據以往的了解,很多大眾媒體都把酒水新聞列為一個小部分。而在當下,這些媒體紛紛開始開辟酒水專業板塊,并配備專職記者采訪酒水口。
為什么參與到酒水行業的人和媒體越來越多?
除了酒水行業存在的高盈利性外,記者由此想到“酒”這一種板塊,其實在社會上關注度相當高。我們發現,在生活中很難找到一種載體,能夠與人、與家、與國、與社會形成如此密集的溝通,但酒卻是這樣一種涵蓋面十分之廣的產品。
因為息息相關和關注度高,象征這個社會陰暗一面的“矛”與類同于社會光明一面的“盾”,都累計于酒身上。
酒惹起的負面話題相當之多,稅賦征收、公務消費、代罪腐敗、未成年人飲酒、假酒事件、地方保護,酒精依賴和酒駕車禍等,甚至延伸到家庭暴力和性侵害等等。
但我們又看到,上述這一切,都不是酒本身的問題。酒本無罪,懷璧其罪。作為一種商品,酒負面的背后人是根源。由于人與人的立場不同,但都希望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社會規則則要求人必須放棄一部分利益,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矛盾勢必滋生暗長,酒充其量只是這些問題的觸媒。
看光明的一面,作為一個傳統民族產品,白酒本身積極承擔社會進步賦予的責任和義務,樹立傳統形象大旗,成為社會交際中的必備品;深蘊文化,擁有比飲用普通飲料更多的酒德和酒禮。既可作為特殊嗜好品,也能發展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等等。
精神與物質的“一矛一盾”也累計于酒。
作為大眾社會的大食品范疇,酒與其他類型的食品一樣,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時代的進步,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繁榮社會生活,創造社會財富,滿足消費需求。
酒也是精神的范疇。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曾提到,酒類產品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物質產品,而是更多的被賦予了精神與文化的元素和人類情感寄托的元素。酒類本身存在承載著文化、變遷、精神依托,還是情感宣泄的重要載體。
酒與自然環境、生命健康、人文藝術、市場消費等等諸多范疇均有交集,在它們的交集中,我們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系得以拉近,不經意的思想火花迸發出來。
酒類的市場消費,其實更多的是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現實體現。千百年來酒類文明史,酒類產品一直相隨,歷史證明了酒文化的魅力,也見證了酒與社會發展的變革。凸顯了酒類產品的文化內涵。時至至今日,白酒的豪邁,黃酒的溫婉、葡萄酒的時尚,依然是時尚符號。
“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選擇什么樣的產品,就意味著選擇了什么樣的消費文化。人們的消費方式和心理發生了變化,酒就會進一步提升空間創造機遇。”王延才說。
酒與社會和諧之道
酒與社會的和諧之道,一在責任,一在理性。
盡管當前的白酒行業已現弱復蘇,國內葡萄酒龍頭企穩出現景氣復蘇,但相比過往“黃金十年”的華麗,中國酒業的發展勢頭已經減緩不少,整個行業都意識到了“調整發展”的重要性。
在行業調整期,側重公益性的責任是行業的主題。
從去年開始,中國酒業協會正式啟動“中國酒業公益戰略行動”,倡導酒類企業積極參與,并邀請各類媒體和社會各界共同監督實施。在已開展的諸如食品安全、拒絕酒駕、理性飲酒、健康飲酒、預防未成年人飲酒、環境保護和社會慈善等各類公益活動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行動”的系統性、計劃性和可預見性,發揮“行動”由點到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引導和啟發更多的酒類企業自愿承擔起更多的社會及相關方的責任,積極展示中國酒行業的形象,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一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應該是責任付出與信任收獲的互動過程。付出的是責任,收獲的是信任。關注社會責任看似是政府應該做的事,但其實是為自己帶來可持續性發展。
根據國外的調研報告,關注社會責任能夠帶來企業信譽的改善,使員工的工作滿意感增強,增加企業生存的機會,包括有利于吸引更好的管理人才、增強長期的獲利能力、留住和吸引顧客等,投資者也更喜歡對社會負責的公司。
而對酒類企業來說,承擔社會責任首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企業聲譽和品牌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和消費者的需要。
在當前環境下,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社會責任型企業和社會責任性產品,中國酒類企業當前在承擔社會責任,正在把社會責任轉變為企業的商機,同時淡化過去的功利色彩,重塑行業新形象。
在酒業理性消費層面我們看到,隨著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文化修養和商業素質,高端消費者對飲用酒品之后的要求逐漸提高:在保持口氣清新的同時,保持頭腦的清醒。
此外,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年輕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與傳統不同,社交性飲酒越來越多了,不光是要求佐餐酒,餐前、餐后也會增加酒的飲用數量。選擇增多,白酒、黃酒、啤酒、葡萄酒都會選擇。女性飲酒也在增加,質量要求逐漸提高。
這個角度意味著,追求理性飲酒的消費者將更看重飲酒的口感、品味、酒精含量等等,傳統“喝多情深”的感情戲碼將不會成為主流。重視人體自身健康需要打敗社會輿論對人的壓力,健康適度的飲酒看似是一個“壯士斷腕”的舉動,但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艱難。
不過,由于中國人的飲酒習慣建立在歷史文化中留存下的感情基礎之上,因此理性飲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飲酒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各個層面都負重累累,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需要更多的行業呼吁和文化回歸。
王延才認為,在行業呈現產業轉型升級,結構深度優化,質量顯著提升,經濟增長趨緩,價格體系下沉,市場回歸理性的態勢下,酒文化應該成為我們行業進步的支撐。酒類適應時代變革,還要與時俱進。
酒類消費文化應該是鮮活的、靈動的,具有審美價值的,符合現代規律,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力度,客觀務實地開展酒類新文化建設,迎合新時代的潮流,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當地人的生活體驗,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才能贏得全社會的新認知。
加強自律,謹言慎行,杜絕夸大宣傳和過度炒作;大力開展理性飲酒、行業自律及社會責任活動,以客觀、理性、負責的態度面對公眾,努力營造白酒行業的社會美譽度,以靈動鮮活的酒類消費文化贏得消費者青睞。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我們需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重新認識酒與社會的價值,生態文明?文化產業?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積極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贏得企業發展的同時,為行業搶得新的戰略發展機遇。
我們必能找到酒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