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瀘州老窖二曲酒標簽事件時隔二個月后,終于有了最新進展。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瀘州老窖二曲事件做出書面回復,認定瀘州老窖二曲酒并無食品安全問題,不構成誤導、欺詐消費者行為。
瀘州老窖昨日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對二曲酒標簽事件給消費者帶來的誤解表示歉意,并將嚴格按照總局要求啟動整改措施,確保產品標簽符合相關法規和總局的有關規定。
歷時二個月的“標簽門”事件,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回顧整個事件,不禁產生幾點在思考。
一、危機“無小事”,不躲避,不遮掩
隨著移動互聯的迅速發展,自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及時報道的力度越來越大。突發事件下企業危機公關意識和應急機制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企業美譽度和品牌忠誠度,甚至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今天是瀘州老窖,明天可能會是茅臺、五糧液等著名白酒品牌。
在本次瀘州二曲“標簽門”事件中,瀘州老窖一開始作為一般性事件應對,未達到消費者滿意從而訴諸法律且敗訴導致事件升溫,這其中企業是否存在蔑視心態或是僥幸心態呢?就像瀘州老窖逆市提價,恐怕是對瀘州老窖品牌的一種過度自信吧,直到嚴重影響到了瀘州老窖企業聲譽和企業形象,才進行下一步的公關,何至于呢?
二、事大了才處理,這點瀘州老窖失誤了
首先,瀘州老窖自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協商未果,主要原因還是未達到消費者心理期望值,完全可以再次協商,而不是雙方訴訟法庭。至少瀘州老窖會在部分消費者心中留下“不真誠、不負責任”的印象;
其次,瀘州敗訴后,應迅速邀請媒體,就敗訴原因進行澄清,而不是讓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去猜疑,從而錯失再次“恢復名譽”的良機,同時也讓廣大消費者對瀘州老窖信譽產生動搖和懷疑,給企業帶來極大損失。
再有,企業在危機公關意識上,沒有主觀能動性。這不僅是瀘州老窖一家,我國眾多企業都缺乏危機公關應對措施,即使設有公關部門,在應對突發事件上仍然缺乏有效溝通技巧和方法。
最后,就是與宣傳部門的溝通,出現斷層。當前,許多企業對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建立有效的深層次合作關系。
在當前白酒行業深度調整期,自媒體快速發展期,白酒企業應該把這次事件再次當成一種警示,積極探求突發事件溝通技巧和有效處理方法。無論是區域品牌,還是全國著名品牌,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爭議事件”,成立一支“快反部隊”,便于企業面對突發事件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盤把控,協調一致,避免混亂局面的出現,呈現沉穩、有序、責任、擔當的企業正面形象。
三、突發事件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越少人關注越好
簡單說,危機公關六項原則,就是當突發危機事件發生后為解決危機所采用的應對手段。包括:1、以人為本、承擔責任;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3、真誠溝通、協調聯動;4、速度第一、屬地先處置;5、依靠權威、專業運行;6、鼓勵創新、迅速高效的六項基本原則。
在大眾傳媒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今天,突發危機事件,會大大降低企業信譽。突發危機事件帶給企業形象和品牌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其破壞性更大、更深遠,而一旦遭遇突發事件,企業千辛萬苦塑造的形象極有可能毀于一旦。
總之,如何建全企業公關“快反部隊”的效率是現代管理者必須重視的問題。任何時候,冒著產品質量受人質疑的風險去跟人“吵架”都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兒,最后無論誰占上風,企業利益總會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