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中國酒業產品品質問題的新聞時有曝光,上至一線白酒品牌,下至區域內白酒作坊。這些問題的公開曝光,著實把中國酒業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尤其是瀘州老窖二曲酒事件,仍在各類媒體上不斷發酵,引來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針對此前“二曲酒”事件,5月17日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特別在官網發布了“關于瀘州老窖二曲酒標簽相關事項的聲明”。隨后各大門戶網站出現了《瀘州老窖二曲終得“清白”食藥總局認定其不存在誤導欺詐》、《食藥監總局為瀘州老窖二曲酒正名不存在誤導欺詐》等新聞。似乎在食藥監局的“正名”下,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瀘州老窖二曲的“清白”得以告慰天下。然而,事實確截然相反,瀘州老窖的官方聲明一出,隨即引發了全網新一輪的質疑,而食藥總局的一紙公函在行業媒體的廣泛質疑下被認定為幫助瀘州老窖二曲酒“洗白”。食藥總局作為監管部門的越俎代庖,作出的聲明與法院的判定自相矛盾;瀘州老窖聲明中的責成盡快對二曲酒進一步的規范,確保其符合法律法規、國家標準,已經明顯說明了事件處理不當,所謂的不存在誤導欺詐也只是企業自說自話。
然而行內曝光的白酒產品事件不止瀘州老窖二曲酒一件,時間相近的還有兩件產品質量事故,一則是洋河藍優酒的,另一則是貴州抽檢的48批次酒類產品。兩則處在一線品牌身上,一則出在小企業身上,但事件的背后也讓我們看到了當前中國酒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盡管都是偶然事件,但卻包含了很多必然因素,更是中國酒業的冰山一角。對于處在深度變革期的中國酒業來說,從事件的關注上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企業的不足、媒體的作用、大眾的變化,這恰恰預示著波及中國酒業的時代變革已經到來。那么,讓我們回顧三則新聞事件,再進行深度分析,中國酒業的時代變革在哪?
新聞一:瀘州老窖二曲酒用酒精勾兌黑幕被揭,社會一片嘩然
3月23日,新華網轉發報導,瀘州老窖二曲酒因涉嫌欺詐被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判令賠償消費者“退一賠三”。曾經打著“高粱、小麥、大米、玉米”配料表的瀘州老窖二曲酒,涉嫌違反國家標準是對消費者赤裸裸的欺騙,各界媒體持續發酵,全民聲討。
新聞二:洋河藍優酒未開封飄蚊子賠償問題起爭論
2月29日,新浪網報:江蘇新沂網民發帖曬圖,自己買的一瓶沒有開蓋的洋河藍優酒中竟有一只“死蚊子”,一時間引起眾多網友圍觀。記者向洋河集團售后服務人員核實,該消費者買的“有蟲子”的洋河藍優酒確是洋河集團生產。廠商與顧客未達成一致引爭議。
新聞三:貴州抽檢48批次酒類產品,僅1批次合格
新華社貴陽4月4日專電(記者李黔渝)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公布酒類生產環節專項督查抽檢結果,在全省范圍內抽檢的48批次酒類產品中,47批次不合格。記者從貴州省食藥監局了解到,此次專項抽查的酒類產品包括玉米酒、米酒、高粱酒、白酒等。
三則新聞深度解析:白酒產品品質的淪陷
瀘州老窖二曲酒用食用酒精勾兌,卻打著“高粱、小麥、大米、玉米”的配料表,誤導欺騙消費者。洋河藍優酒則是未開封產品直接有蚊子,這儼然是赤裸裸的品質問題。無論是瀘州老窖,還是洋河,放在當前中國酒業大環境中來看,都是數得上名號、名列前茅的大品牌,是品牌產品的代表。瀘州老窖二曲酒是產品品質不過硬,與瀘州老窖的社會影響力完全不符,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才會讓廣大消費者持續關注。而洋河藍優酒出現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輕,甚至有的人會說不就是一個蚊子,何必這么計較,那名消費者一直抓著不放,是不是刻意炒作。雖然只是未開封的酒瓶中有蚊子,但對于洋河這種現代規;笃放、大企業來說,所有的灌裝生產環境必然都是標準化的無菌車間。如果說大家覺得一個蚊子是小事,那么這與洋河強大的實力十分沖突,難道還要讓消費者質疑洋河藍優酒的生產環境?因此,綜合來說,不管問題的大小,這都是一線實力品牌在社會形象是不相符合的,也是消費者不能接受的。為什么事件會持續發酵,為什么購買者不接受妥協?因為這觸動了消費者的底線,觸動了廣大酒民的神經。
那么,我們再來看貴州曝光的48批次產品,只有一個批次合格?催^新聞曝光的詳細目錄的人肯定知道,在這48批次產品的生產企業中,大多是當地小企業,用行業的話來說就是“小作坊”,他們釀造出的產品不合格,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這47批次不合格的產品,也就是47家不合格的小酒企,他們算得上是散酒的代表。在國內,這只不過是全國各省散酒企業的冰山一角,而這些不合格的產品也是滄海一粟。有的人說散酒好,有的人說散酒不好,但新聞曝光檢查的批次至少說明了一個數據,散酒的合格率是2%,而不合格率則是98%。那么,散酒好與壞評論自在人心,至少貴州公布的散酒品質是接近100%淪陷,只是其他省份未進行相應的檢測,估計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三則新聞更清楚地告訴所有大眾消費者一個事實,白酒品牌產品會有問題,散酒產品更會有問題。品質底線,就是白酒企業的生命線,那么在時代進步過程中,所有酒企出現品質問題就是挑戰消費者的底線。
啟示:大眾酒民、行業媒體推動酒業革新
任何危機公關事件,它都是雙面性的,從當前看,對于涉事企業來說,它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在敦促企業改正問題,向好的方向發展,至少也表現出來大眾至少對你還抱有期望。那么,危機事件影響的好壞,則全然在于涉事企業事后的處理方式方法,是否能夠平息民憤,是否能夠給大眾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結果。從中國酒業這三則新聞事件來說,尤其是瀘州老窖二曲酒事件,它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了兩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一、國內酒民的品質意識在逐漸加強,追求更高品質的放心產品。在信息高度透明化時代,消費者對白酒產品的認知度在不斷提升,對白酒行業內以往很陌生的行業術語的了解加深。與此同時,大眾受各種新聞的熏陶,更加傾向于理性消費,尤其是對各種產品的品質關注度越來越嚴格。
白酒盲目消費、瘋狂消費的時代過去了,當今的酒民對白酒產品的口感、香型等綜合品質感官越來越熟悉,高端白酒需要復合高端價值品質,中端白酒需要復合中端綜合品質,低端白酒需要有基本的品質保障。
這也就意味著酒企已經很難糊弄大眾消費者,而是必須對自我產品進行創新,尤其是80、90后新酒民時代。
二、行業媒體的監督力正在加強,越來越規范化。每一則新聞的持續發酵,前提是要有媒體發出去,倘若沒有媒體持續發布,那事件根本不會有很大的影響。行業媒體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播信息,更重要的還是起到社會監督作用。從這三則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媒體的權威發布,也可以看到媒體的持續跟進。而這不僅有酒類行業網絡媒體,還有行業新興自媒體,可見未來對中國酒業的監督是立體式的。
以往大眾消費者對白酒企業的監督力度有限,且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但行業媒體的加入,敢于正面曝光,這都將改善中國酒業的行業環境,也將大大提升酒企的自我約束性。
未來中國酒業的行業環境將變得更加透明,將變得更好;與此同時大眾酒民的白酒消費也將變得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挑剔;行業媒體的監督作用也將逐漸強化。因此對于國內白酒企業來說,未來面臨的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而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堅守品質底線就等于守住了大眾購買的底線。相信被曝光的瀘州老窖、洋河藍優、貴州的小酒企,只是大千酒業的一角,但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已然預示著中國酒業的時代變革。未來,品質過硬的酒企將有更加穩定的競爭力,同時也能贏得本輪酒業產品革新的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