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江湖從來紛爭不斷,因此我們總是看到江湖上此起彼伏的各種競爭?偨Y來看,近幾年來“國酒”之爭現象明顯,尤其是名優酒對“國酒”的占位越來越多。隨著2016年12月16日,茅臺集團第九次申請“國酒”商標被駁回,似乎標志著“國酒”之爭將會暫時告一段落。然而,事與愿違,就在2017年的瀘州老窖封藏大典上,瀘州老窖祭出了“濃香國酒”的大旗,一時之間,引發了行業熱議,“國酒”之爭出現了新的趨勢。
集中爆發的酒業“國酒”年
2017年3月,瀘州老窖在封藏大典上提出占位“濃香國酒”,成為行業內又一家戰略上占位“國酒”屬性的企業。不同的是,瀘州老窖將重心放在“濃香”方面。
2017年12月初,一場擬通過挖掘黃酒發展歷史來拉升黃酒品牌形象“國酒復興”的運動在丹溪拉開,主辦方提出“黃酒就是國酒”的概念。與之同時,一直“低調”的劍南春在頻頻國際化布局的同時,也在傳播提出“盛世國酒”的訴求。
同樣在12月,汾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常建偉公開表示汾酒要打造中國酒業“清香國酒”,這與瀘州老窖的“濃香國酒”有異曲同工之妙,雙方分別在各自領域占位領先不對稱的品牌定位。
2018年3月,景芝酒業董事長劉全平在成都春糖主題論壇上提出了“品類領袖”和芝香“六大價值”,凡此種種,似乎都在預示著“芝香國酒”已經初露端倪。
早在2001年,茅臺開始申請注冊“國酒”商標,茅臺集團試圖通過注冊“國酒”商標的方式來獨占“國酒”,為此,茅臺集團為之奮斗了整整16年,結果,自己的愿望落空,反倒催生出了一系列的“國酒”。2016年,洋河也提出“新國酒”訴求,洋河方面的解釋是國際化、年輕化、時尚化的“新時代中國白酒”,重在創新。
為什么會有如此眾多的“國酒”扎堆出現呢?
一、全行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國字號”可以有效積累企業品牌資產,從而形成企業綜合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還可以有助于壯大細分市場,從而驅動與加快全行業的轉型升級。
二、推動高品質發展
打“國字號”牌其實是借用國家信用做背書,今年“國字號”品牌爆發佐證了整個白酒行業在復蘇時期對高端品牌、品質的訴求,F在各大酒廠亦紛紛推出國字號產品,說明企業品牌的提升、產品系列向高端方向發展,是當今各大酒廠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白酒香型復興的催化劑
占位“國字號”是名優酒進行戰略差異化經營,而進行企業自身戰略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行業規模的擴容,帶動主流香型的進一步擴容,主流香型的擴容,同樣也需要行業與市場認同,“國字號”的自我標示,折射出主流名優酒進行香型復興的戰略意圖。此外,占位“國字號”對名優酒發展是一種品牌資產疊加,也是酒類行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國字號”集體亮相,是在經濟驅動消費升級環境下的名優酒走向品牌集中的歷史必然。
從瀘州老窖的“濃香國酒”到劍南春的“盛世國酒”,再到汾酒的“清香國酒”,還有之前洋河的“新國酒”,可以說,2017年成了中國酒業的“國酒”爆發年。
在商業的角度,“國”字號具有壟斷性與排他性,占位成功或占位舉動都對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極大的益處。拋開商業競爭,對于酒業整體而言,“國酒”年的爆發加快了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國酒”越來越多,“國字號”品牌戰略升級,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引發行業與市場關注,有助于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與擴大行業影響力。毫無疑問的是,一旦作為具有價值含量的標簽,“國字號”附屬在某品牌上,它帶來的市場效應、經濟利益、無形資產的擴張,都會給這個品牌、產品帶來非常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