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作為舶來品如何才能在中國消費者的心中“生根發芽”?打造原生態的中國啤酒文化或成發展關鍵。
市場趨穩,品類為王
2017年中國啤酒產量為4401.5萬千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7%;2017年中國啤酒總消費量為4437.0萬千升,比去年同期下降0.7%,這也是中國啤酒消費量連續四年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飲料酒總產量6050.1萬千升,總消費量上,除啤酒外各種酒均為增長,啤酒在飲料酒中所占的比例也下降至72.1%。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酒協第五屆理事會上表示,啤酒的蛋糕被啤酒以外的酒分食,2017年啤酒市場呈現出逐漸趨穩的態勢,數據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啤酒前期在高速成長的消費市場中過分重視市場份額,而忽略了品類文化的建設與培育。后期過度競爭競爭階段,又一味強調品牌文化建設,對品類文化建設依然不夠重視。
啤酒與白酒、葡萄酒相比,是高度工業化的產品,經過多年發展,啤酒市場高度透明,市場體系成熟。隨著消費市場升級,啤酒企業面臨著產品升級、服務升級等一系列問題。針對市場變化,啤酒企業也在積極轉變策略,推進高質量發展。近期啤酒受上游企業影響紛紛提價,將啤酒的又一塊心病揭露出來,啤酒行業長期低利潤運行,成本問題關系著產業能否健康發展。
我們常說“一分價錢,一分貨”,消費升級背后的深層原因是消費者對優質產品的需求。2017年中國白酒市場在名優白酒的引領下,走出調整期,實現復蘇,靠的就是就是優質產品,2017年優質的中高檔產品成為各大白酒業績的增長點,然而對啤酒而言,它卻無法實現白酒這般的增長,其原因不言自明,產品競爭力成為啤酒必須提高的環節。啤酒企業不僅要堅持產品質量,更要豐富啤酒的品類。
近年來市場出現了諸如青島啤酒IPA、雪花啤酒臉譜系列等多款新品。啤酒從口感與外觀等方面入手,貼近消費者。但是一款成功的產品需要經歷嚴苛的市場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需要時間證明。近年來精釀啤酒成為引領啤酒發展的風向標,無精釀,不啤酒吸引了眾多追求個性的年輕消費者,對于品質的堅守,又為之帶來了大批啤酒的死忠粉絲。精釀風潮之下的啤酒市場蘊含著巨大潛能,如何同時避免精釀啤酒野蠻發展成為一大難題,精釀啤酒的相關標準規范呼之欲出。在4月18日召開的2018年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分組討論會上,就《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團體標準即精釀啤酒生產的相關規范標準進行了第二次討論,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中國食品工業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張五九等行業專家主持討論。據了解,精釀啤酒相關標準有望在今年年底提交國家有關部門審議。
對于啤酒企業來說,無論是研發新產品還是搶占工坊啤酒制高點本質上都是在豐富品類。啤酒從傳入中國到目前只有百年歷史,與白酒、葡萄酒相比,它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隨著人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啤酒選擇豐富產品品類,打造品類文化既能彰顯啤酒年輕的活力,又緊跟市場發展趨勢,一舉兩得,品類為王才是啤酒未來應專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