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改革開放走到第10個年頭,國民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一份子,白酒行業在規;舷破鹆藣湫缕,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階段正在醞釀。
果不其然,白酒行業隨后發生了13種名酒價格放開、國家名優白酒評比謝幕、首輪行業調整等大事件,并在1992年迎來繁榮時代,一直持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來。
經此一役后,名酒企業正如長江中穿過擁擠三峽巷道的船只,一路浩浩蕩蕩向東,奔向波瀾壯闊的大海,改寫了中國白酒的市場化進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名酒價格放開,攪動白酒行業活水
1985年前后,白酒工業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為了解決食品供應,國家逐漸減少價格控制,放開了很多商品的購銷價格。
1988年之前,白酒企業還沒有呈現出高度市場化的狀態,競爭意識非常薄弱,白酒市場化改革迫切需要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
名酒價格的放開,是1988年的一個大事件,也是白酒歷史化進程的重要節點。為很多人所不熟知的是,1988年前,名酒的價格基本差不多,茅臺、五糧液與其他名酒價格相差無幾。
名酒價格的放開,將打破這一局面。
1988年7月16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做好放開名煙名酒價格提高部分煙酒價格工作的通知》(國發〔1988〕44號)文件。
文件指出:為了解決當前煙酒價格中存在的問題,推進價格改革,運用價值規律指導生產、調節供求、引導消費、節約糧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國務院決定放開十三種名煙和十三種名酒價格,同時提高部分高中檔卷煙和糧食釀酒的價格。
隨后,國家物價局公布了茅臺、五糧液、瀘州特曲、劍南春、全興大曲、郎酒、西鳳、汾酒、古井貢酒、洋河大曲、雙溝大曲、董酒、特制黃鶴樓等十三種全國名白酒價格調整的方案和要求。
現在來看,這一舉措無疑刺激了增長相對緩慢的名酒企業,把資源配置向生產效率高、產銷對路的企業傾斜,讓具有品牌優勢的名酒打頭來引領發展,激發整個白酒行業的活力,這一思量顯然與改革開放的整個經濟思想如出一轍。
彈性十足的價格進入市場,為企業攻城略地下,必定會引導名酒們互相競逐,從而攪動市場活力,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
不過,正如當年的“價格闖關”險象環生一般,價格的放開帶來了物價猛增和搶購風潮,中央為之啟動整頓措施,隨著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的發出,名酒價格上漲節奏得到合理化節制。
名酒提價,奠定行業未來發展格局
回首1989年前后,價格讓名酒脫穎而出,成為行業引領者。
從1989年開始,以五糧液為首的名酒企業憑借超人市場意識,領頭開始提價,一舉奠定其后幾十年的發展格局。
在1989到2003年間,五糧液進行了4次提價,相繼超越了瀘州老窖、汾酒、茅臺等主要競爭對手。
1994年之后,五糧液在價格和規模上連續占據行業領先地位,成為新的領軍企業。行業震驚的同時,“中國酒業大王”地位也在1995年接踵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提價,名酒產品仍然供不應求。于是,一批名酒企業開始改擴建工程,如茅臺在1985年至1987年完成800噸/年擴建工程;五糧液酒廠于1986年進行第二次擴建,產量達到1萬噸。這一時期,白酒產量持續增加,從1985年的337.97萬噸達到1989年的448.51萬噸。在這期間,汾酒發展迅猛,在1985年即成為全國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從1988年開始,連續多年位居白酒行業第一。
在歷史的間隙中,各大名酒在市場上與大眾坦誠相見,機遇也在罅隙里誕生。
當年的古井貢選擇“降度降價”的策略,在原有48元/瓶的60度古井貢酒價格之下,它增加了20元/瓶的55度古井貢酒和15元/瓶的38度古井貢酒。
“降度降價”策略,客觀上迎合了當時民間消費水平不高又希望喝到名酒的需求,讓古井獲得空前成功。
從五糧液和古井兩家以相反策略成就相同成功的例子可看到,當年的市場改革并不是著眼于價格本身,更多是對市場觀察力與執行力的考驗,歷史獎勵的不是那些觀望者,而是市場先知先覺者和行動者。
這一階段,全國評酒會正式落下帷幕。
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在合肥召開,共評出17個中國名酒(國家金質獎)和53個中國優質獎(國家銀質獎)。
第五屆全國評酒會成為中國政府部門主辦的最后一次全國性評酒活動,被白酒業界的人士譽為白酒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評選出的中國名優白酒產品,紛紛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和地域品牌。
初遇調整,三年后逆風翻盤
1989到1992年,白酒行業初遇調整期。
為抑制1988年末逐漸開始顯現的通貨膨脹,國家從1989年開始對宏觀經濟進行“治理整頓”,施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第一次治理整頓,白酒行業也受到較大影響,一是部分靠銀行貸款支持擴大產能的企業遇到較大資金壓力;二是由于通貨膨脹使得部分提價過高的產品令老百姓難以承受,不少酒廠的銷售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得益于前期名酒企業市場意識的覺醒,它們不斷創新方式應對住了市場危機,而且還通過以變應變,帶領全國白酒行業沖出了低谷?梢钥吹剑啾群竺嬲{整期時間,本階段的調整時間不足三年。
從1992年開始,白酒行業真正意義上進入上升期,除了名酒陣營,豫酒、徽酒和魯酒板塊集體崛起,涌現出大批優秀地方企業。在名酒陣營,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著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競爭,價格競爭開始進入了正常軌道,也成為日后常規的競爭手段。五糧液在實施品牌戰略的同時,不斷進行營銷創新,如買斷經營等。
地方優勢企業中,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為代表的魯酒企業,將白酒帶入廣告營銷時代。
1995年11月,秦池酒廠以6666萬元成為央視標王;徽酒則以高爐酒廠為代表,1994年其實現利稅比1993年翻了一倍還多,1995年實現銷售收入比1994年同期增長10倍;豫酒陣營以仰韶為代表,銷售量連續4年位居河南省同行業之首,產銷量躋身全國同行業前三名。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黨委書記馬勇曾總結稱,這一階段,白酒行業發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產量從1992年的547.43萬噸猛增到1997年的781萬噸;不僅十七大名酒企業得到市場經濟的洗禮,一些地方優勢企業也抓住了這個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做大做強的豐碩成果。
不難看到,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讓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也讓酒業也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隨著第一階段“黃金時代”的來臨,自1988年蘇醒的市場意識,已讓中國名酒之名更加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