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連消費者因瀘州老窖二曲酒標簽問題,將瀘州老窖告上法庭。隨后大連沙河口區人民法院判決瀘州老窖敗訴,責令其對消費者進行“退一賠三”的賠償。
從事件本身而言,隨著法院的一紙判決書已經結束,然而瀘州老窖二曲酒卻如同蝴蝶效應般快速擴散。固態釀造法和液態釀造法作為白酒行業的專業名詞,被各大媒體紛紛進行深度解釋。行業專家與學者對白酒標簽也隨之進行了詳盡的解釋。從行業到媒體,瀘州老窖被一次次地推上了風口浪尖。然而,作為事件本身的主角,瀘州老窖顯得過于低調,截至發稿時,始終保持著不發聲的態度。
但值得玩味的是,與對消費者保持緘默不同,瀘州老窖在收到法院判決之后,迅速針對渠道經銷商發布《關于瀘州老窖二曲酒相關情況說明》的公司內部文件。雖說是情況說明,除了對二曲酒質量沒問題進行只言片語解釋之外,更多的是對其渠道經銷商的解釋和安撫。
按照常規而言,酒企面對類似情形,一般會快速對公眾做出反應,以求快速消除負面影響。而此番瀘州老窖顯然更關心“二曲事件”對于經銷商團隊的影響,而并非對于消費者,這種內外有別的態度的確讓人摸不清頭腦。
從事件發生至今,瀘州老窖對問題標簽酒除了法院判決“退一賠三”之外,對公眾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筆者想問,作為國內知名酒企,在面對消費者和媒體質疑的時候,依然選擇緘默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還是出于“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僥幸心理?無論出于哪個想法,“二曲事件”給瀘州老窖帶來的損失遠不止三瓶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