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墜入“寒冬”的高端白酒市場,貌似“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記者調查獲悉,去年年底至今,包括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等品牌紛紛對核心產品進行提價。
自從中央嚴控公款消費,作為公款消費首選對象的高端白酒不得不紛紛“掉價”,經歷了價格的跌了又跌,到去年底價格終于有了觸底反彈的動作,開始小幅度漲價。高端白酒在這個時候是否應該漲價?從去年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白酒銷量增速大于5%,并出現一些兩位數增長公司,以及去年全年白酒行業18家上市公司中,12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說明市場是認可這種漲價的。市場認可的,就是對的。因此,說高端白酒的“寒冬”已經過去,應該是沒有大問題的。
不過,如果以為從此高端白酒又可以步入“想漲就漲”的快車道,并進而重返當年身價高入云端的“黃金時代”,顯然又是絕對不現實的。
首先,當年高端白酒之所以能夠價格漲得離譜還能保持可觀怕銷售,主要靠公款消費支撐。中央對公款消費的嚴控肯定不會改變,也就不能奢望這個“主力軍”重新回來增援;
其次,多數國人現有的收入水平無法承受過高的價格。漲價可以,但必須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價格一旦超出消費者的購買力,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最后,高端白酒屬于奢侈品,對價格的反應非常敏感。價格的大幅下降促進了消費,幫助廠家完成了去庫存的任務。但廠家還在不斷生產,如今的價格上漲之所以還能夠被市場所接受,是因為漲得小心翼翼,一旦企業加大漲價的步子,消費者肯定會馬上做出反應,銷量會立馬下滑。而且因為高端白酒屬于彈性大的產品,銷量的下降會遠遠大于價格的上漲幅度,企業如果堅持要不斷漲價,必然得不償失。
面對高端白酒來之不易的價格觸底反彈,最好是且漲且珍惜,腳踏實地,不要因為不現實的想法而導致“剛出寒冬又回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