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酒業并購圈并購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從11月5日本圈創立至今,不到4個月,共推出17期并購數據庫,一共發布了50條企業酒類并購信息。刨去不間斷發布并購重組公告的重復統計,并購事件至少有30起以上,覆蓋了白酒、啤酒和葡萄酒領域。
在這些并購事件中,正在掀起大浪的正是白酒行業。就拿白酒上市公司來說,沱牌舍得集團的控股權轉讓剛因無人報名而終止,海南椰島的國有股權轉讓已通過掛牌征得意向方。皇臺酒業已停牌長達3月,更換大股東事宜至今和交易方未談妥。啤酒花也發布公告,交易方案出臺,公司擬向實際控制人嘉士伯出售持有的新疆烏蘇啤酒全部股權,而啤酒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現金支付,購買同濟堂醫藥,變身成為一個醫藥公司。
并購圈成立以來,收到的關于酒業并購信息發布、酒業并購投資咨詢的數量與日俱增。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中國酒業并購圈去年11月4日成立時,在全國媒體中率先披露的這一修訂稿征求意見的結果如今已塵埃落定。外資進入名優白酒股權比例的限制被取消,酒業并購資金渠道的障礙被一掃而光。
那么,中國酒業尤其是白酒業,到底是不是迎來了并購的最佳時機?這一輪并購熱和白酒上一個黃金十年時期發生的并購有什么不同?并購雙方,尤其是被重組方各方利益訴求如何平衡?未來酒業并購的主力軍到底在哪里?哪些企業最有可能成為被整合的對象?并購后期的整合到底哪些是核心問題?其他行業有哪些并購經驗能為白酒行業借鑒?
在由國內首個專注酒業并購的新媒體平臺“中國酒業并購圈”舉辦的中國首屆酒業并購論壇上,十大來自酒企、營銷界、券商和投行,有著多起并購實戰經歷的大咖就上述焦點問題展開了激烈而精彩的交鋒。
并購和被并購主體的猜想
本月,雖然沱牌集團二度延期掛牌仍無摘牌者最終股改再“流產”,而未掛牌期滿的沱牌集團的國有股權轉讓公告也被安丘市政府下文叫停。白酒行業混改雖然暫時陷入迷途,但各方資本的熱情并未有完全被澆滅。
據了解,包括綠地集團、平安保險在內的資本在沱牌集團掛牌之后都有前往咨詢過。而從政策層面上,資金渠道被拓寬了。也就在本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在新版的《目錄》中廢止了2011年版中關于外資進入名優白酒股權比例的限制,從而為更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打通了政策門檻。
在資深白酒營銷人、行意互動商業管理機構董事長晉育峰看來,行業內的企業目前有資格有實力進行并購,有不少是國有控股企業,但他們能否并購,有時候不取決于自己,可能還受制于體制內的因素。
那么什么樣的酒類企業未來的市場潛力更明顯?中糧農業產業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國洋在中國首屆酒業并購論壇上指出,未來投資的主體,并購的主體以及未來去整合同業的主體將集中在幾類企業當中。“第一個猜想我認為有強大品牌力背書的;第二個猜想是成功轉型為快銷品企業的酒企;第三個猜想,我在想在品類細分市場能深入挖掘,并能滿足客戶需求,能持續創新的酒企;第四是堅守品質,深耕區域市場,深獲本地消費者認同的品牌酒企;第五個我們認為是自身具有良好的團隊,有創新能力,并能得到強大資本支撐的酒企。”
如何評估哪些標的有并購價值,酒業并購專家、海納機構負責人呂咸遜在中國酒業并購論壇上認為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個是品牌,其是酒業的稀缺資源,應該買一個名酒。第二,市場是酒業的發展前提,第三團隊是酒業并購的關鍵。”呂咸遜指出,從觀念上來看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北京等都是主消費市場,在這些地方適合并購,在一些大的市場很容易做出業績,所以并購的時候應該關注區域選擇。團隊是酒業并購的關鍵,因為白酒的核心是產業和渠道。
在并購上,近年中糧已經接連在海外酒莊上發力。在中糧集團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看來,想變成一個大的酒公司,一個品牌不夠,需要幾個品牌,一個國家不夠的,需要幾個國家,因為消費者的偏好不一樣。不過李士祎指出,要在國際上有作為是需要時間和積累的,特別是是在人才、經營理念、國際網絡,還有中國市場的把控。“所有國際收購,現在能撬動的不是資本的力量,能撬動的是中國市場的力量。”
在資本并購層面,中信證券的執行總經理,投資銀行消費行業負責人耿欣指出,并購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三大類。不過從并購趨勢上講,耿欣認為上市的龍頭酒企橫向并購將成為一個主流的方向。“從橫向并購來講,省內龍頭企業成為并購買方的可能性較大,其中市占率較低的龍頭企業并購的幾率更大。”
除了并購,酒水電商追逐資本以加速擴張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中酒網董事長賴勁宇透露,電商上市路徑通常有三種,其一為掛牌新三板等待轉板機會,但A股上市太慢,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其二為赴港上市,但這市盈率太低,還不如估值;第三是境外上市。但酒是特殊商品,比如美國上市,對酒類不是特別認可,西方國家酒水網購沒有成功的企業,國外上市對酒類電商不是很認可。
在賴勁宇看來,其比較推崇國內并購,通過并購間接上市這種方式。“今年中酒網將采用并購方式完成上市,多輪融資創始人容易被資本綁架。”
難點:理念、團隊、管理模式的大整合
事實上,在此輪并購風浪蜂擁而至之前,白酒行業在過去幾年已有并購的案例。五糧液是同業并購中比較早出手的白酒巨頭。繼2013年以2.55億元投資河北邯鄲永不分梨酒業之后,五糧液再度以2.55億元收購河南五谷春酒業。這兩宗并購后的整合似乎已經初見成效。
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對外合作部部長兼河南五谷春酒業股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國強在中國首屆酒業并購論壇上透露,邯鄲永不分梨股份公司2014年銷售收入和利潤為1.2億和1233萬元,而2013年則僅有503萬元和虧損164萬元。而河南五谷春酒業股份公司2014年8-12月的營收則從2013年同期的1.13億元上升至1.8億元,而利潤從41萬元上漲至1838萬元。
“股東的滿意度高達100%。”劉國強指出,在并購中,五糧液在品牌、質量、技術、管理、資金以及企業文化等都具備優勢。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資本大鱷聯想控股以及國際酒業巨頭帝亞吉歐等都已經對白酒行業進行過并購圍獵。但現在而言,似乎并未見到十分成功的案例。
劉國強也坦承,在整個過程中,并購方與被并購方在理念、團隊、管理模式、各項資源的融合都是難題,五糧液也曾遇到這些問題。
“并購之后,雖然各股東方的目標一致,最大的難點在于各股東方理念的融合。”
而在劉國強看來,第二個難題在于團隊的融合。在五糧液前兩宗并購中,五糧液派駐了三個人,董事長、財務總監、技術總監。“三個人可保證經營方向、資產安全和品質安全。”但劉國強指出,并購以后的企業仍有大量原有的經營團隊,這讓雙方理念、模式和運作手段方式急劇的沖突不可避免。“比如有的股東方說既然被并購了,那么和五糧液就像一家人,五糧液的商標就可以隨便用。”他說。
在呂咸遜看來,無論是并購的白酒企業資質多好,在后續運營中更多依賴于團隊。在前期的幾宗并購中,無論是維維并購貴州醇還是盈信投資并購高爐家,其跨界并購,其均遭遇過團隊“乏力”的陣痛。對此呂咸遜指出,實施并購后,對于并購方而言“產品”和“渠道”的操盤手最重要。
而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認為,天士力投資白酒標準就是選擇資源型企業,戰略長期投資。在張春新看來,天士力投資國臺16年,投入30億元。“這才是業外資本真正的產業投資。”
啤酒和白酒并購思路異同
對白酒行業而言,并購浪潮才剛剛啟動,但并購,在啤酒這個酒水細分品類基本上已經完成。
在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看來,中國啤酒行業的并購擴張對白酒行業而言,或者會有所啟示。
并購,讓啤酒行業呈現高度集約化的特點。據行業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啤酒市場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燕京、嘉士伯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4.1%、15.6%、15.1%、10.8%和5.1%,五大啤酒巨頭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70.7%。
事實上,當前中國啤酒市場份額高度集中的過程,可以從80年代開始追溯。1984年江蘇連云港啤酒廠和日本三得利啤酒公司合資成立江蘇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中國啤酒行業的第一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此后,中國啤酒行業這種國際化的進程在不斷提速。據何勇提供的統計數據,至1996年底已有47家外資投資了92個啤酒廠,其投資形式主要是中外合資(外資控股),而全資收購或新建廠很少。
不過2000年前,外資品牌紛紛出現撤資、有的轉讓。“主要原因在于經營管理和觀念等問題。”何勇指出,2000年之后,啤酒行業出現第二輪投資潮,國內和國際資本齊頭并進。不過直至目前,除百威英博、嘉士伯兩大集團仍居領先地位外,僅有朝日、喜力和三得利等還有少數資本參股的啤酒企業。
在啤酒行業這個“集約化”進程中,燒錢的并購大戰一直此起彼伏。其中并不乏數十億元的砸錢并購案。2004年百威英博以55億迅速拿下哈啤99%以上的股權;2006年,百威英博用半年即以58.86億元吞下雪津啤酒全部股權;而2013年華潤雪花在半年內以53.8億元迎娶金威。而嘉士伯不惜以超過80億元的價格、用超過10年的時間,逐步拿下重啤集團的啤酒資產以及將重啤股份的持股比例提升到60%。
“一直以來,規模擴張的途徑無非三種:兼并、新建、改擴建。”何勇說,雖然隨著啤酒行業可收購的企業數量減少,并購已經不再是擴張最主要的手段,但從擴張的效率來看,并購仍是最快捷也是最為有效的首選手段。
“進入啤酒業,資本是底氣、品牌是底蘊,在此基礎上現又衍生出第三個要素,那就是規模。”何勇認為,現階段規模最為重要,規模是啤酒企業競爭的籌碼,這是推動啤酒業并購不斷的內在推動力。
“為了追求規模,啤酒行業一度出現優質資源價高者得,劣質資源無人光顧的情況。”何勇指出,在這個過程中,被并購企業考慮得更多的因素是品牌以及員工安置問題。
并購,徹底顛覆了中國啤酒行業的格局,除了5大品牌占據超過7成的市場份額之外,啤酒行業企業數在劇烈收縮。據何勇提供的行業數字,2000年國內有428家啤酒企業,但2014年僅剩下110家。
啤酒企業對“做大”的迫切欲望推動了并購的風起云涌,白酒行業并購的沖動現在也露出了苗頭,那么其是否會呈現與啤酒行業相似的發展路徑呢?何勇認為兩個行業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區別。“啤酒的釀造工藝是世界通暢性的,產品容易形成同質化,而白酒則是香型各異,產品差異性相對較大。這讓兩者的盈利水平出現明顯分化,前者同質化競爭下盈利水平低下,而白酒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特有的飲酒文化支撐了白酒行業的利潤。”
從一組數字對比可見一斑。2013年啤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14.1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利潤125.81億元,同比增長21.5%。然而2013年,貴州茅臺的營收309.22億,但凈利潤高達151億。
這意味著,白酒企業對“做大”的欲望可能并不如當初的啤酒企業。
另外,何勇指出,白酒行業和啤酒行業在并購擴張方面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這些區別直接決定了資本進入的活躍度。“啤酒行業產業開放度高,對并購、新建、改建并無限制,而白酒行業產業開放度低,業外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較難。另外啤酒外來先進文化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中國獨有的白酒文化則對外來文化形成了阻隔。”何勇認為。
而朱國洋也認同這一點。“橫向并購,對于白酒、紅酒、啤酒其價值有很大的不同,規模效應及協同效應也有著顯著不同。”朱國洋認為,多數白酒、紅酒具有精神消費品屬性,個性化差異很大,對這種屬性的準確把握是白酒、紅酒能夠并購成功發揮價值的先決條件,而啤酒則更多體現工業品、快消品屬性。
并購會進入戰國時代嗎?
并購浪潮似乎有席卷而來的大勢,然而這一浪潮什么時候回來呢?海通證券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聞宏偉指出,目前白酒行業和葡萄酒行業供給端的壓力并沒有明顯的緩和,經過這兩年的洗牌退出這個行業的數量還是不多。“行業如果沒有出現一個明顯的供給收縮會出現什么情況?接下來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大家PK。”他在中國首屆酒業并購論壇上說。
而晉育峰認為,2015年下半年之后,白酒行業資產價格相對更合理一些,此時才是進行產業整合和重組較好的時機。而中信證券的執行總經理,投資銀行消費行業負責人耿欣認為,2015—2016年行業的整合大潮即將真正的到來,因為2014年行業的擠壓尚未充分。“應該說并購的帷幕僅僅剛剛拉開,2015—2016年真正的行業整合大潮才會到來。”
另外,在產業整合層面上,晉育峰指出,目前全國白酒企業只有8800多張生產許可證。而銷售規模在2000萬元以上的2013年只有1214家,從這個角度看,不會進入戰國時代。
據劉國強透露,在這些白酒企業中,可供五糧液選擇的不到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