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經歷了調整與提高,在2018年進入小步快跑。春節前后,行業、企業多重數據“來襲”,令酒業人士頗有些應接不暇。然而,透過眾多的數據與比較,我們不難描繪過去的一年中國酒業的整體走勢,管窺行業發展路上的新思考、新現象。
2017年的行業整體數據令人欣喜,白酒行業走出低迷的態勢得以延續,茅臺、五糧液等的良好表現,令行業整體信心大振。無論是二線,還是三線區域品牌,都涌現出頗具實力的領軍企業,而在大單品戰略基本調整到位的背景下,清晰的產品定位,再加上消費升級的外部環境,讓一批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產品重新回到百姓的餐桌。
新的消費群體、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觀念,如同強大推手,將傳統白酒推向新的“天地”,適應新環境,把握主動,在新現勢下創新求變,成為擺在白酒廠商面前的當務之急。
橫向來看,與白酒相比,葡萄酒與啤酒、黃酒的境遇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從消費需求上觀察,近年來,隨著消費觀念、政策導向的影響逐漸加深,消費者餐桌上的白酒明顯少于從前,而葡萄酒、啤酒的需求似乎填補了一部分需求,在從業者的印象中,葡萄酒與啤酒應該具備更好的成長空間與態勢。但統計數據卻沒有體現出明顯的趨勢變化。這只能說明,白酒之外的其他酒種沒有更好的抓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沒有及時的填補餐桌上的酒類空間,任由酒類消費的規模呈現出數量上的萎縮。而幾大酒種的銷售數據與利潤率統計也證明,葡萄酒、啤酒等酒種在提升產品結構與利潤上的努力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進入二月份,酒類各大上市公司的年度預報也陸續映入人們的視野。從各家積極主動的披露態度看,去年業績應該不錯,大家的“心情”可謂大好,這些前兩年“拖延到最后一分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應了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諺語。然而,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與外部環境仍未擺脫充滿變數的格局,除茅臺等個別企業外,行業中的大多數仍遠未達到自由王國的樂觀境界,努力前行仍是企業必須經歷的現實。
新的一年,精彩也許正在茅五洋瀘以外的“戰場”上演,幾年鞏固基礎的行業調整,讓一些企業擠掉水份,更加自信的專注于主業,重拾“百億夢想”正是時候。
如果說2017年是價格年,各企業發力與關注的重點在于價格,紛紛主動出擊占領茅臺、五糧液等一線產品騰退出的價格空間,但新年伊始茅臺價格的調整反而將真正考驗后續企業的實力了——品牌價值能不能真正與價格長期匹配,觀察你的價格與受歡迎程度就一目了然。
2018年,推出產品可能成為不少酒企的新熱點,畢竟產品的更替能在價格、品牌和消費者中間找到更多的平衡點。
形勢不等人。新的一年,酒業發展的環境與基礎還將有哪些新的變化?酒行業未來在產品、品牌、價格等諸多方面將有哪些趨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對行業進行展望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