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酒業首屆并購論壇在成都舉行,十大并購親歷者的精彩發言成為中國酒業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
白酒行業和啤酒行業相比有這樣幾個區別。
比如說啤酒的工藝導致產品容易形成同質化,白酒香型各異,差異就比較大,正是因為這個因素產生的盈利水平是不一樣的。
啤酒同質化產品競爭激烈,盈利水平就低下。對白酒而言,中國傳統的特有文化和飲酒文化支撐了白酒的利潤空間,這兩個因素決定了企業生存的危機感,對做大追求的愿望是否迫切。
還有區別是產業開放度。啤酒的產業開放度比較高,它是資本推動型,進入門檻比較低,而且對并購、新建沒有特別的政策,白酒相對產業的開放度比較低,業外的資本和境外的資本比較難以進入,剛剛商務部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是開放了對名優白酒企業的控股權,但新建是不允許的,改擴建雖然沒有明確的限制,但是也沒有明目張膽的擴建的說法,不被鼓勵,
不同的還有文化的先進程度。啤酒是外來的文化,它是先進生產力對落后生產力的并購,相對來說資本容易進入。而白酒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
酒業并購專家、海納機構總經理呂咸遜:
酒業并購有三個關鍵評估。
第一,品牌是酒業的稀缺資源,應該買名酒品牌;第二、市場是酒業的發展前提;第三,團隊是酒業并購的關鍵。
我認為品牌是酒業的稀缺資源,白酒企業更多的是“倚老賣老”的,現在來看,最有價值的并購標記應該具有這個標志:三億元以上的銷售規模,酒企有三十年以上歷史。30年以上歷史就意味著它很容易喚起消費者過去小時候的記憶,回憶起爺爺的味道;企業擁有100口以上窖池。
市場是酒業的發展前提。白酒是有很強的區域性,市場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從觀念上來看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北京等都是主消費市場,在這些地方適合并購,在一些大的市場很容易做出業績來。這是因為培育消費者是非常難的,所以并購的時候應該關注區域選擇。
團隊是酒業并購的關鍵,因為白酒的核心是產業和渠道。中國的快銷品渠道相當復雜,它不像國外,日本的渠道是很封閉的,很容易的。
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
天士力投資白酒標準:選擇資源型企業,戰略長期投資。天士力16年,30億元的投資。這才是業外資本真正的產業投資!如今,國臺酒業已是貴州第二大醬香型白酒生產企業。
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對外合作部長劉國強:
五糧液并購關鍵在并購雙方理念融合。
并購已走出第一步。開始小試,投資永不分梨酒業,后投資五谷春。先投6000萬元的企業規模,后投資3億元以上的國企。股權設計上比較科學,高管持股。
劉國強在中國首屆酒業并購論壇上透露 ,之所以先與永不分梨合作,是之前五糧液在并購方面沒有經驗,所以找一家規模較小民營企業現行視點,然后穩步推進。五糧液第二次試點就選擇了五谷春這樣,有政府背景,資產超過3億的國企。
下一步的并購五糧液還會繼續,只是并購標的會進一步變化。
在并購五谷春后,五糧液主要在理念融合、團隊融合等4個方面做了工作,這也是并購的最難點。其中關于理念的融合是最關鍵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大股東和二股東之間要達成共識,其后還要向員工進行培訓,完成其理念上的轉變?傊瓌t就是變是必須的,但不能操之過急。
現在,五糧液的企業想盡快布局全國,F在全國的白酒生產企業一共就8800多張許可證,進入我們眼簾可以選擇的不到100家。之后的選擇肯定跟以前不一樣的。因為投資并購1億元和10億元的難度和精力、物力是一樣的。
行意互動商業管理機構董事長晉育峰:
現在的難點我們先說行業內的企業。
行業內的企業目前有資格有實力進行并購的,有不少是國有控股企業,他們能否并購,有時候不取決于自己。瀘州老窖是最具備多開放平臺,最具備多品牌管理經驗的,最有資格做并購,但是他沒有,對業內企業來說,大型企業是否做并購?有時候不取決于自己,可能還受制于體制內的因素。
第二關于戰國時代,我之前說2015年下半年,白酒行業資產價格相對更合理一些。我認為今年下半年和后一年,行業內產業整合和重組都是比較好的時機,至于是否戰國時代,去年以來,我在白酒的主銷省區已經很明顯的看到了各線品牌之間正面的對抗沖突,這是市場層面表現的戰國,在產業整合層面上,我認為這不可能表現太多,值得被重組和整合的企業,也沒有想象中得那么多,我們能拿得出手的企業,全國來看,兩千萬元以上的企業2013年一共是1214家,這是從并購角度,不會進入戰國時代。
中糧農業產業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國洋:
誰是未來投資的主體,并購的主體,未來去整合同業的主體?
第一個猜想我認為有強大品牌力背書的;第二個猜想是成功轉型為快銷品企業的酒企;第三個猜想,我在想在品類細分市場能深入挖掘,并能滿足客戶需求,能持續創新的酒企;
第四是堅守品質,深耕區域市場,深獲本地消費者認同的品牌酒企;
第五個我們認為是自身具有良好的團隊,有創新能力,并能得到強大資本支撐的酒企。
我還有個思考,橫向并購,白酒并購白酒,紅酒并購紅酒。對于白酒、紅酒、啤酒其價值有很大的不同,規模效應及協同效應也有著顯著的通,必須謀定而后動。
中酒網董事長賴勁宇:
多輪融資,創始人容易被資本綁架。
電商上市路徑通常為掛牌新三板,等待轉板機會;走國內上市路,但A股排隊等待上市的時間太慢了,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企業赴港上市呢,市盈率太低,還不如估值;酒企境外上市,因酒是特殊商品,西方國家酒水網購沒有成功企業,國外上市對酒類電商不是很認可;國內并購,通過并購間接上市,我比較推崇這種方式。今年中酒網將采用并購方式完成上市。
中糧集團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
貿易代理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是做不出好企業,做不出好品牌。行業的高分散造成品牌同樣高分散,比如說在美國,市場前十名的品牌加起來市場的占有率超不過30%。
很多電商希望做自有品牌,但做到現在所有人都退出了這個策略,因為根本不吃消這樣的庫存壓力、資金的壓力、經營的風險。之前電商宣稱百分百自己控股,但去年到現在已轉型了,我們和1919的合作是我們來做它進口紅酒巨大的供應鏈平臺和支持,他把他的風險減下來,逐步變成一個相對輕資產。
想變成一個大的酒公司,一個品牌不夠,需要幾個品牌,一個國家不夠的,需要幾個國家,因為消費者的偏好不一樣。我們想在國際上有作為是需要時間和積累的,特別是是在人才、經營理念、國際網絡,還有中國市場的把控。因為所有國際收購,現在能撬動的不是資本的力量,能撬動的是中國市場的力量。
海通證券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聞宏偉:
供求關系可能是未來白酒行業盈利是否改善的一個核心問題。需求這一塊我們覺得基本上是企穩的,公務消費經過兩年的大幅調整以后,基本上見底了,但是新增的需求我們看不到非常強勁的點,包括商務消費,包括居民消費。
供給端的壓力并沒有明顯的緩和,經過這兩年的洗牌退出這個行業的數量還是不多,行業如果沒有出現一個明顯的供給收縮會出現什么情況?接下來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大家PK。
白酒行業集中度會呈現不能達到啤酒的程度,但是會向啤酒的方向邁進,從這個過程來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很多企業的盈利可能會進入到一個持續糟糕的狀態,特別是非上市的層面。
中信證券的執行總經理,投資銀行消費行業負責人耿欣:
在白酒這個最傳統的行業領域里,互聯網也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渠道,整個國內零售消費品的總額來,網購可能占的比例大概達到了8%左右,從食品飲料行業來講也有將近6%,可是我們整個白酒行業可能連1%都不到,這意味著我們在這個領域還有非常巨大的增長空間。
過去白酒行業經歷了十年高速成長的階段估值也是一路飆升,隨著白酒行業回歸新常態,估值也出現了一個回歸和調整,在滬港通開通以后對我們的估值也有一個明顯的提升作用。
并購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三大類。金融資本出于投資配置和酒行業現金流好。我們認為15—16年行業的整合大潮即將真正的到來,因為14年我們認為行業的擠壓尚未充分,應該說并購的帷幕剛剛拉開,15—16年真正的行業整合大潮才會到來。
從并購趨勢分析,我們認為上市的龍頭酒企橫向并購將成為一個主流的方向。從橫向并購來講,省內龍頭成為并購買方的可能性較大,其中市占率較低的龍頭企業發起并購的價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