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并購來說,理性的估值,才是成功的基石。資產不良往往能消解,資產之外的諸多東西,卻往往難以預料。如何讓并購來的企業不成為你的燒錢機器,在事前估值就要有一個清醒的鐵算盤。
沱牌舍得混改失敗成為近期媒體關注與議論的焦點,同時引發了酒類行業并購的討論。截至筆者撰稿時沱牌舍得國有股權轉讓已經遭遇第二次延期。作為一名在二級市場上經常為上市公司定價的券商研究人員,我想就公司定價方法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般來說,估算企業價值的常見方法有兩種——絕對估值法和相對估值法。絕對估值法是將未來年度的預計現金流進行折現匯總,計算出當前的價值。由于估計未來年度現金流較為復雜,因而相對估值法更為通俗常用。相對估值是通過其他公司的價格用來作為目標公司定價的依據,其中最常用的便是市盈率倍數法。市盈率倍數法的核心估值公式為:公司市值=公司收益X市盈率倍數。公司收益比較簡單,當年或者最近幾年財務報表都有披露,也可用未來幾年的預測值。市盈率倍數一般通過選擇一組可比公司,并計算出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平均數得到,所以核心問題就是選擇可比行業以及可比公司。
同業公司自然是第一類可比對象。萬德資訊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白酒行業市盈率(歷史TTM,整體法,剔除負值)先是震蕩上升,最高峰達到2007年的105倍左右,然后又震蕩下行最低點在2013年9倍左右,2014年又反彈至接近17倍,目前仍處于這一水平。當然,進一步考慮到公司銷售規模、品牌地位、競爭格局等還可作二級分類,以便更接近考察公司的合理市盈率水平。
第二類可比對象我認為是國際烈酒公司,比如知名的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等。彭博資訊數據顯示,這些國際烈酒巨頭的市盈率近年來波動較小,平均水平在20倍左右,對應的凈利潤增速在10%左右,與國內白酒龍頭公司增速接近。不過考慮到產品種類、市場范圍、治理結構等因素,我個人傾向認為國際烈酒公司相對優于國內白酒公司,這也意味著應該獲得更高的估值,所以筆者認為20倍市盈率目前應該是國內白酒龍頭的上限,只有快速增長或市值偏小的白酒公司可以獲得一定溢價。
第三類對象我認為可以對照其他主流食品飲料子行業,比如啤酒、乳制品、肉制品。從2014年各子行業利潤增速看,乳制品>啤酒>肉制品>白酒。考慮到限制三公消費、宏觀經濟減速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多方面因素,筆者認為未來十年乳肉制品增速將快于酒精飲品。目前各子行業的市盈率依次為啤酒(34倍)、乳制品(28倍)、肉制品(20倍)。白酒市盈率雖然最低,但是結合盈利增速來看有其合理性。
完成一項收購是非常復雜的事情,公司定價又是其中最核心的矛盾,免不了討價還價。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上述分析企業價值的基本框架還是有廣泛適用性的,供各位想出售或想收購的老總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