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將采取怎樣的行動綱領和措施?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務實、全面、充滿正能量的回答。而對于身處深度調整期的酒類行業,這不僅僅意味著走出困境的強大信心,更是復興發展的具體行動指導,經過這個春天,酒業復興將進入“行動時間”。
7%背后:
經濟增長更有質量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經濟增長目標的預期都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其背后包含著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向等一系列深層次內涵。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增長6%左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
7%這個預期目標一經公布,便引起各界強烈反響,認為其既符合現實的可能,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而據專家測算,“十三五”期間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就可以順利實現兩個翻一番的目標。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以發展為前提,也就是“有質量的增長”。
根據經濟學理論,增長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長才能發展,但增長并非必然帶來發展。經濟發展應該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不僅重視經濟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其與“經濟增長”相別的鮮明特征就在于:顧及可持續性,顧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以及顧及就業、消費、分配等一系列社會需要,或者說更強調經濟系統的協調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增長成果的共享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7%的經濟增長目標理解為增長與發展的平衡點,允許數字適度下降,強調提質增效。經濟增長不能強行拉高,要考慮現實的可能和社會可承受能力,但也不能任其失速,以保障基本的發展和穩定。7%的增速目標,可以在保障民生和社會支出,保證民生水平進一步提升、確保加大高科技創新投入等的同時,賦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更大空間和寬松環境。
7%意味著適當降低增速目標,這是對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明確引導。
事實上,根據此前地方兩會透露的信息,絕大部分省份均已明確下調GDP增長目標。面臨更大轉型壓力的資源大省黑龍江、遼寧、山西設定的目標均為6%左右。而將7%這個數字作為酒行業在2015年的發展參照,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酒業接下來的行動:實施更深刻的變革,追求更有質量的增長,實現更具持續性的發展。
在此前兩年的調整過程中,從整個行業到某些代表性名酒企業的增長速度,始終牽動著各界的敏感神經。一方面提出酒行業要進行更具力度、廣度和深度的變革創新,一方面又對酒業產量、銷售、利潤、價格等經濟數據指標的下行提出質疑,將之作為唱衰酒業前景的依據。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實則對酒業變革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致使酒業變革的很多嘗試措施出現反復、效果并不顯著。
而7%這樣一個增長目標,及其背后所傳遞的訊號,將帶給酒業更寬松的發展環境和更平和的發展心態,有助于酒企廠商們采取果斷行動,推進混改、并購等上層結構的重建,加快梳理渠道、消化庫存、培育新興消費等市場調整的進程。我們期待著在兩會精神、政府工作報告的方針指導下,酒業根據市場宏觀形勢和局部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規劃和行動步驟,確保酒業在2015年的增長更有質量,發展更有實效。
“中國制造2025”
開啟酒業行動的力量
正如各界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中普遍提及了“務實”的特點,其對于酒行業的影響不僅是信心鼓舞,也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指導上,“中國制造2025”將徹底開啟酒業復興的行動力量。
關于“中國制造2025”,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資料顯示,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工信部將弱化以往規劃中“五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此次規劃的關鍵詞與“向工業強國轉型”相關,并將形成注重頂層設計的 “中國制造2025”,再加上重點行業、領域和區域規劃的“1+x”模式。此外,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圍繞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這也非常符合酒業的發展需求。
2014年1月~12月,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7528.27萬千升,同比增長0.87%;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778.05億元,同比增長5.85%。
而從各個酒種的具體情況來看,中國是全球白酒消費的絕對核心市場,白酒行業在全球烈性酒中穩居一席之地,并隨著中國在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而呈現擴張趨勢;中國市場已成為世界葡萄酒的主要增長極,國內葡萄酒行業盡管仍在經歷調整震蕩期,但各大產區的典型性風格已日漸清晰,基地建設取得較大突破,產業發展呈擴大趨勢;中國的啤酒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而當前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已達34.2升/年,也已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約33升/年。
顯然,中國酒業具有產業規模大、市場容量大、消費潛力大等多重優勢,但這并不能掩蓋酒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瓶頸,比如酒類消費結構的不平衡、酒類生產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酒業標準體系的不完善,酒業營銷和服務模式與現代市場需求的不匹配等,以及酒業現代化管理機制、科技創新水平等方面還有巨大提升空間。
概括來說,酒業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興發展,必須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
全國兩會所傳遞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信息,正是酒業做強的具體行動指導,是以十年發展為長遠考量的行動力量。在化解產能過剩、提高科技含量、創新市場平臺、樹立核心價值等方面采取實質性的行動,都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有效實踐。從這個春天里邁出行動的腳步,我們將迎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大酒業。
新常態下的酒業行動升級
根據全國兩會所提出更具質量的發展速度和更長遠的發展目標,酒行業在尋求復興發展的行動中應樹立新的思維。在此前兩年多的行業調整過程中,酒企廠商們普遍采取了比較積極的行動措施,包括調整價格、開發新品、調整營銷和渠道等方面,我們在肯定這些行動成效的同時,更要從“質量”和“長遠”的角度出發,尋求“新常態”下的行動升級。
如喚起酒業集體的文化覺醒,把握時代潮流,將酒類生產經營與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健康生活、經濟發展、公益事業等緊密結合起來,回歸酒業的文化價值,重塑酒業文明形象。同時將酒類品牌的文化訴求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充分表現白酒業對于“中國夢”的追求與信念,讓國人和世界各族人民充分品味中國酒文化。
同時,還應對優秀的中華酒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在堅守中尋求創新,使之能充分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契合大眾情感,讓人們在酒類消費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真正發揮出酒類產品的精神屬性。
通過酒業行動升級,還要積極引領消費,為人們創造高品位的生活;關注民生,回饋社會,在循環經濟、環境保護、扶貧幫困等方面持續努力,盡到優秀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酒業行動升級還包括加強業內的團結合作,結成酒業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同舟共濟,共同探索改革道路;轉變行業增長方式,重建廠商利益鏈條,共同維護和規范市場秩序,與消費者共生,與社會共生,與環境共生,與兄弟企業共生,不斷使酒業集體強大,增強酒業的社會影響力,推動行業發展。
新常態需要新思維,新行動才能實現新發展,經過2015年的全國兩會,酒業在春之旋律中礪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