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等多家國內知名啤酒企業紛紛宣布將對旗下啤酒產品進行調價,這也成為啤酒企業近十年來的首次漲價,對于早已習慣三至五元一瓶啤酒的消費者而言,喝廉價啤酒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
此次漲價的消息一出,讓沉寂多年的啤酒行業終于熱鬧了一次。業內預計,從宣布漲價到實際漲價,大概需要兩個月時間,預計漲幅將在15%-20%左右,漲價產品集中在500ml的瓶裝和易拉罐裝。只是啤酒漲價了,在很多人哀嘆我們喝廉價啤酒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返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真正問題的根源,不僅僅是3元啤酒沒了,而是在啤酒背后的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危機。
一、同樣是酒差距為什么這么大?
在中國一直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這就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2018年如果問什么產業活的最好,那么答案一定是酒行業,那么活的最好的那個酒就叫白酒,直接點說就叫貴州茅臺。1月15日,貴州茅臺盤中股價創出歷史新高799.06元,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倘若將時間撥回到2017年初,估計沒有幾個人可以預測到,這家偏安于赤水河畔、市值為4400億元的白酒企業,竟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突破萬億市值大關。貴州茅臺并不是一個酒企在戰斗,一眾兄弟酒企在2017年集體演繹狂歡派對,在大盤僅上漲6.56%的基礎上,白酒指數累計漲幅竟然高達95.83%,成為當年A股市場中最亮麗的風景線。2018年伊始,白酒股繼續狂奔,截至日前,區間最大漲幅已經超過13%。
在白酒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他們高有貴州茅臺漲價賺錢,低有江小白喪文化瘋狂席卷,可以說是從高端到中端到低端一路所向無敵。但是在陽光的另一面,同為酒行業的啤酒產業卻是一片愁云慘淡,在經歷了十年低價之后啤酒終于迎來了價格的上漲。你隨意走進一家便利店,價格在5元以上的瓶裝水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但是回過頭看看啤酒的柜臺,很多啤酒的價格都比不過同等的水。
但是,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十年內,從大麥、麥芽、啤酒花到人工、物流、包裝材料幾乎所有成本都在上漲,但是啤酒價格卻幾乎陷入了停滯,中國啤酒產業幾十年的發之后,雖然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等五大巨頭已經牢牢把握住了產業的頭部位置,整體市場份額已經高達了70%,但是國產啤酒低利潤的狀態并沒有因為市場集中度的增加而被改變,反而讓啤酒由于內部激烈的紅海競爭成為了一個漲不了價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