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什么說啤酒是中國制造業危機的縮影?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制造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擁有了近乎完整的一整套工業體系,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印象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了。而啤酒產業也是一個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產業,雖然這個產業在中國也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從青島啤酒1903年成立開始計算),然而就是這個歷史悠久的產業在中國卻顯示出中國制造的問題。
曾幾何時,在夏日的傍晚下班之后買點鹵菜,買些冰鎮啤酒,邀上三五好友大家吃菜喝酒,談天說地,擺擺龍門陣,這是那個年代消暑降溫的最愜意的日子。然而,就是啤酒這種大家最為常見的產品,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淪落到現在的地步的?
縱觀啤酒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了啤酒是一個遭受內外交困的生活必需品,從內這個領域來說,五大啤酒公司從改革開放之后就開始了瘋狂的競爭,通過一系列的兼并重組之后,中國啤酒市場逐漸就只剩下了少數幾個大的啤酒品牌,而作為這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啤酒產業幾乎沒有技術門檻,所以競爭就變成了赤裸裸的價格戰,這種近乎紅海的價格戰導致了幾個嚴重的問題:
一是技術更新的降低,由于價格低廉,利潤率過低導致了啤酒企業幾乎難以拿出寶貴的資金提供給技術更新換代。
二是產品品控的下降,十幾年來由于中國制造成本的快速提高,在成本提高零售價格卻因價格戰不能變化的情況下,受到成本的壓力啤酒企業迫不得已犧牲品質,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就是啤酒越來越淡,幾乎和水都沒什么差別了。
三是啤酒產業的心智固化,啤酒產業幾十年來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已經留下了廉價飲品的形象,這也讓很多啤酒企業不斷發力的中高端升級雖然有效果卻難以真正一炮打響的原因。
從外這個角度來說,國際啤酒的進入中國市場則徹底沖擊了中國的中高端啤酒產品,國外啤酒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一是國際啤酒由于歷史悠久,所以品種、種類包括口味都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可以輕松地占據一些高端的小眾市場。
二是電商的發達,電子商務的發達讓啤酒的配送變得越來越容易,原先進口啤酒是只有少數高端商店才能買到的東西,但是現在只要愿意可以隨時下單購買。
三是進口產品心智的養成,中國人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有些崇洋媚外,進口啤酒賣高價很多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是能夠接受的,但是中國啤酒如果要賣高價則是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將會受到全國人的口誅筆伐。
內外共同的影響之下,啤酒產業就是這么變得日益艱難,而這種艱難不僅僅是啤酒的事情,很多中國的國產產品,在經歷了價格戰之后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奠定了低端的形象,這種形象想要再去扭轉就變得非常困難,出產的產品賣得挺多不賺錢幾乎成為了常態,這種制造業危機在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型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明顯,從啤酒到化妝品,從奶粉到日用生活必需品幾乎都是這樣,這種困局恐怕才是中國制造業企業必須要面對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