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強勢回歸,再度引發社會關注,葡萄酒品牌法國柏閣也因冠名該紀錄片“聲名遠揚”。顯而易見,法國柏閣又將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洋品牌”贏家。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進軍中國市場的國外葡萄酒品牌并非法國柏閣一家,給國產葡萄酒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生存壓力。那么,國產葡萄酒所面臨的困局,果真是因為進口酒的擠壓嗎?
趨勢:中國葡萄酒市場容量擴大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葡萄酒產量達100.1萬千升,比2016年減少13.6萬千升,累計增長-5.3%。近5年,國產葡萄酒產量每年平均降幅為6%左右。與此同時,葡萄酒進口價量齊升,瓶裝酒進口額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近5年平均漲幅達到15%以上。
關于中國葡萄酒未來的消費態勢,諸多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中國葡萄酒的消費額將呈現上漲態勢。
近些年中國葡萄酒市場形勢不好,但市場面是在不斷擴大的。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調查發現,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主要就在東部沿海的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及北京,近幾年市場面擴大到成都、重慶等地。從綜合國內生產量和進口量看,市場總的銷售量也在增長。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指出,從長期看,隨著國人收入提高,同時消費者的葡萄酒知識不斷增長,消費升級已經成為了酒水消費的增長點。人們會更加青睞于與消費潮流高度契合的葡萄酒,從而不斷地擴大對優質葡萄酒的需求,這決定了我國葡萄酒行業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前景可期,特別是性價比較好的 中低檔葡萄酒可能出現更快增長。
市場:進口酒蠶食部分“蛋糕”
盡管中國葡萄酒市場容量在擴大,國產葡萄酒的銷量卻顯露一絲尷尬,原來國產葡萄酒的銷量在一年年減少。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國產葡萄酒銷量下滑,果真是面臨的競爭對手太過強大?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在《2016年中國葡萄酒數據分析報告》中指出,當前葡萄酒產業還處于一個產品結構調整、市場結構性調整、快速變革的關鍵期。進口葡萄酒將持續進入中國市場,加之電子商務等新興銷售模式對傳統銷售理念造成較大沖擊,國產葡萄酒產業在目前及未來較長時間內競爭都將十分激烈。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2010年開始進入調整期后,葡萄酒的市場銷售產品結構發生了改變,高端產品銷售大幅下降,中低端產品的銷售逐步上升。2016年度繼續保持了這種趨勢,一些企業銷售回升,甚至銷售有大幅增長;而另一些企業仍面臨較大壓力,大量庫存積壓。葡萄酒銷售商同樣如此。
目前業內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國產葡萄酒面臨的困難,的確有進口葡萄酒擠壓的原因,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是葡萄酒企業自身的因素。
對此,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原因:第一,海關的數據是進口數,不是市場的銷售數,市場總體銷售數據由于客觀原因很難統計。不少酒商反饋,市場銷售量沒有進口量那么高;第二,整個葡萄酒市場面在擴大,“蛋糕”在做大;第三,進口增長的同時,國內產能在擴大,國內葡萄酒生產規模有非常大的增長。
綜上所述,由于進口酒的增長,蠶食了部分國產酒的“蛋糕”;同時,國內產能、企業的增加,更多的人來分享這部分市場;而新增部分的市場“蛋糕”被進口酒分享了。
專家:國產葡萄酒亟須產業升級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目前國人對葡萄酒的消費需求在增長,而國產葡萄酒產量卻在下降,這表明國產葡萄酒不能匹配消費端的需求。
朱丹蓬補充說明,從行業角度看,國產葡萄酒產量下降或許是“令人悲觀的”,而從企業角度看,這或許是利好的消息。原來國產葡萄酒的產品結構偏向中低端,如今慢慢往中高端發展,因此呈現量跌、利潤增長的趨勢。當然,國產葡萄酒要保住更多的市場份額,還得長遠打算,讓整個產業進行一次升級。
業內專家指出,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將是機遇和挑戰長期共存,隨著國產葡萄酒品牌不斷發力中高端,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不斷增加,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銷售渠道多元化、渠道與互聯網結合程度逐步提高將是未來葡萄酒行業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