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總結了去年成績,分析了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和2016年政府重點工作任務。
“民生”仍然是這份報告中的重要關鍵詞,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所言,“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而報告中的一系列數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民生溫度: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于職工分流安置、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420元。如果說“民生”是兩會強音,那這些數字就像是一個個鏗鏘有力的音符。
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關注“民生”還具有更深遠的意義。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在接下來的改革進程中,所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都是“硬骨頭”,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比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以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民生”正是一條主線——致力于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能夠不斷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使改革紅利深入社會基層,同時也是集聚全社會的力量,推進深層次改革不斷取得實效和成功。
而對于酒行業,“民生”則意味著今后發展的利好福音。首先,在“新常態”下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將帶來社會消費能力、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巨大改變,對于酒行業,這就是持續增長的動力。只要酒業能夠緊緊抓住廣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用自己的產品、文化和服務,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必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成為人們日常飲用、休閑飲用的主要選擇。
同樣,“民生”也讓酒業創新的方向和方法更加明確。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提交了《關于提高供給質量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其中提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系統發力,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實施“標準化+”戰略,提高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通過“對路”供給引導消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只有通過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對路”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才能為可持續健康發展贏得出路。
在三年多的深度調整之后,酒行業目前已經呈現出恢復發展的良好勢頭,這種成績的取得,本身就是與廣大酒企廠商更加關注“民生”,使自己的產品、服務和文化訴求更加適應消費者實際需求,從而激活了市場消費,贏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接下來,酒業應當把“民生”問題與“供給側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整合優質資源,淘汰落后產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品質保障和風味特色的酒類產品;比如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產業結構,把酒業發展成效進一步轉變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比如創新培育新型的酒類消費文化,借此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品位。
所以說,我國“民生”水平的全面提升,既為酒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也是酒業改革創新的內在動力,“民生”驅動,酒業發展才能穩健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