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酒文化發源地,河南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名酒。但最近幾十年來,河南酒企的營收規模在20億元以上的卻沒有一家,10億元以上的只有兩家,大多數酒企都在幾千萬元的規模徘徊,更不用說登陸資本市場。從最初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河南白酒企業究竟做錯了什么?豫酒還能重塑過去的輝煌嗎?
自身經營出問題
近日,河南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作為酒文化發源地的河南,在酒行業可謂“三強一大”,即酒文化強、酒流通強、酒消費強、酒產量大。但到上世紀90年代末,河南酒企逐漸衰落,如今和蘇酒、皖酒、鄂酒已形成較大差距。
資料顯示,目前河南取得經營許可證的白酒企業共有200多家,但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宋河和仰韶兩家,河南大部分酒企營收位于幾千萬元到5億元之間。
在歷史上,豫酒很出名,曾出了“六朵金花”—— 宋河、仰韶、寶豐、杜康、張弓、賒店這六大品牌,也曾取得過不俗的成績,仰韶就曾取得過全國第三的佳績,但如今卻已寂寂無聞,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中國商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發現,最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河南酒企自身的經營出現了問題。
具體原因可以用戰略定位不清晰、戰術不精準、商業模式與市場脫軌這幾個原因來形容。一位在白酒行業經營多年的專家表示:“很多河南酒企的老板并不清楚自己企業的定位,采取的布局無法與市場接軌,而在商業模式方面,很多酒企與經銷商的合作模式存在問題,產生過很多不愉快,造成了很多經銷商不愿與河南酒企合作。”
戰略定位不精準的另一個表象是營銷手段出問題。據了解,很多河南酒企曾經豪擲重金做廣告,但并無成效,作為區域品牌,包括宋河在內的一些酒企甚至揮霍幾百萬上千萬元在央視打廣告,最終血本無歸。
不僅如此,在營銷推廣時,河南酒企定位搖擺不定也造成了其品牌形象大不如前。熊玉亮坦言,河南酒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較差,原因是很多河南酒企沒有良好的品牌訴求,來回變換概念,品牌堅守度不夠。
確實,宋河酒業在近幾年來的品牌訴求點就已發生了多次更換,由最初的共贏天下,到平和五年,到中國性格再到國字宋河、厚重宋河、中國禮遇等等,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左右搖擺。
而河南酒企營銷出問題背后還有管理體制和人才的問題。例如河南酒企領導者普遍胸襟不夠寬廣也是問題之一。杜康酒業內部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河南酒企領導人格局太小,眼光狹窄,企業內部缺乏好的員工獎懲機制,利益分配不合理,導致大量人才流失。”
據記者觀察,外行領導內行應該是導致河南酒企戰略不清晰、戰術不精準并出現一系列決策錯誤的重要原因。資料顯示,在豫酒“六朵金花”中,只有仰韶酒業的高管懂酒,杜康酒業的高管來自于母公司思念集團,宋河酒業的高管來自于母公司輔仁集團,寶豐酒業的大股東為潔石建材,張弓、賒店也同樣被跨行業企業接管。
熊玉亮坦言,改革開放后的河南酒企領導人多“外行人”,他們不懂酒行業,在經營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別是采取多元化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白酒品類的地位,導致主業每況愈下。“這可以說是河南白酒行業衰敗的根源。”
政府扶持不夠
目前河南酒企與四川、江蘇、安徽等地的大型酒企差距甚遠,除了其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外,政府扶持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熊玉亮坦露,無論是政策層面、稅收減免層面還是資金投入層面,河南省對白酒企業的扶持都較少。
確實,杜康酒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河南省政府對白酒行業的扶持遠遠小于其它省份,例如河北省很多公務活動會選擇衡水老白干,有力地支持了本地品牌的推廣,與之相反,河南省重大公務活動大都選擇紅酒,當地產的白酒“失寵”。而至于對白酒行業的資金扶持,產業規劃等就更不用提了。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河南省政府對白酒行業是比較支持的,當時仰韶酒業曾經做到過全國第三的地位,后來隨著河南白酒行業的衰落,對省內經濟的貢獻度逐年降低,相關的產業支持自然就少了。
而這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河南酒企的發展壯大。有業內人士分析說,酒行業的營銷有其特殊之處,如何借助公務活動打響品牌,進而推動品牌的市場營銷,是白酒行業通常采用的營銷手段,而缺少政府公務活動支持必然使河南當地酒企在形象、品牌壯大等方面“失分”很大,加之缺少政府相應的扶持資金,以及各項資源的不配套,無法做大做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河南省對酒企改制的不徹底也是其白酒行業衰落的一大原因。資料顯示,河南眾多酒企采用租賃經營的方式,使得很多企業存在品牌和資產分開的情況,而經營權和產權的分開會嚴重制約企業的后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