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著名酒都——坐落在山西省汾陽市的杏花村特色小鎮,這里馬上要建成一座“中國白酒第一城”,無論是從建筑面積,還是從生產和儲酒能力上來說,這座“村中城”都算得上中國白酒行業的大手筆。
2013年底以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宏大工程一度因種種意外因素陷入僵局。近期在各方積極協調下云開見日,再度啟動。不管經歷怎樣的波譎云詭,杏花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國粹”之稱的中國白酒必將走向復興之路,而這座綿延6000年的“中華名酒第一村”是中國白酒繞不開的地理標志。
從太原出發,沿青銀高速一路向南,到“杏花村”出口駛出,會看到一大片仿古建筑群在你眼前漸次展開,猶如一幅古樸畫卷。準確地說,它不僅僅是一個建筑群,而是一座城,一座生長在酒都汾陽杏花村的“村中城”。
這座“村中城”是山西被冠名為“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的核心部分,即為“中汾酒城”,東西全長4.2公里,占地面積達5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平遙古城;建筑面積158萬平方米,相當于十個北京故宮,僅周圍用青磚壘砌的城墻就綿延10公里,100多座仿唐宋、仿明清建筑氣勢恢宏、布局嚴整、縱橫成網,連綴成了6000年中華白酒文化的注腳。
這座古城致力于在汾酒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下,承擔山西白酒資源整合任務,最終成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為靈魂,以生產為基礎,以旅游為載體,以銷售為核心”的“十里酒城”,力圖在中國白酒業轉型提質和國際化進程中,從種植、釀造、儲藏、灌裝、包裝、物流、會展、質檢以及旅游休閑全產業鏈切入,勾勒出一座“中國白酒第一城”。
無可替代的產地、品質優勢
2015年第93屆全國糖酒會主題論壇呈現了當下白酒業的一個重要特征,白酒市場份額正在不斷向優秀的白酒產區集中,產區化趨勢愈加明顯。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主任路政閩分析稱,國際酒業的發展也多以產區為基礎。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波爾多產區、勃艮第產區、香檳產區、蘇格蘭的威士忌產區。“以產區為切入點,從生態環境、釀造技藝、品牌文化、營銷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提升,必將為白酒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價值元素,打造更加鮮明的風格形象,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這一輪產區品牌的競合中,山西全力打造的這座“十里酒城”具有無可替代的產地優勢。1982年3月杏花村小鎮上挖掘出土的仰韶時期的小口尖底甕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釀酒器具和禮器,確切地證實了杏花村6000年的谷物釀酒史。作為汾酒的原產地,著名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也曾在杏花村做過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指出這里的空氣和土壤中含有多種形成清香型汾酒獨特品質的“微生物體系”,上百種微生物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后在這里安家落戶,成為杏花村最大的資源優勢。
水是酒的血液,名酒之地,必有佳泉。杏花村地下水源豐富,其含水層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地層中鍶、鈣、鉬、鋅、碘、鐵、鎂元素含量高。清代詩人、書法家、醫學家傅山曾為杏花村汾酒的申明亭古井親筆題詞“得造花香”,意在言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應該說,飲后回味悠長,酒力強勁而不刺激的汾酒之所以久負盛名,且近年來呈進一步回歸、復興之勢,最大的依托便是杏花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對這片土地上的白酒企業合縱聯橫,打造與其悠久歷史和清香品質相匹配的產區品牌是山西強力打造“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的目標所在。
“中汾酒城”的建立立足于以汾酒集團為龍頭,整合當地中小型白酒企業,在清香型白酒的品質上深耕細作。該項目建立之初就確定了“品牌共享,集中發展,統一管理,創優環境,多元投資”的20字方針;還確定了“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土地征用、統一品牌管理、統一原料保障、統一質量檢測”的管理機制和“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汾酒集團托管經營”的基本模式。
2012年4月16日,汾酒集團與中汾酒業正式簽署年產10萬噸白酒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并合作成立了杏花村汾酒集團酒業發展區股份有限公司,汾酒集團占股權51%、中汾公司占股權49%。汾酒集團抽調300多名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進入合資公司,“中汾酒城”設計完全采用汾酒工藝,產品完全按照汾酒內控質量標準把控。
對于中汾酒城而言,意味著從這里走出的每一滴白酒完全按ISO9001:2000標準產出,意味著從材料進廠、大曲生產,到入缸發酵、蒸餾、儲存老熟、勾兌,再到成品生產、成品出廠整個生產過程都遵循著汾酒生產69個過程、125個質量控制參數的嚴苛管理標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4月底,汾酒集團在北京發布了“史上最嚴白酒企業內控標準”,這是汾酒組織400多人的科研隊伍,并聯合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用了整整4年時間打造的一份白酒生產內控標準,也是中國白酒行業第一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白酒標準。被業界評論為汾酒在白酒行業奠定“一流品質地位”和“最具國際標準地位”的標志。
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提出的白酒國際化議題道阻且長的關鍵障礙就是標準問題。白酒釀制工藝中帶來的一些難以精確衡量的微量成分,一直以來由于與美國FDA等法律法規不相符、缺乏詳實數據,而難以打開國外市場。汾酒這一標準的制定為打破白酒國際化的規則障礙踏出了堅實步伐。而作為汾酒集團未來產能最大來源的中汾酒城,無疑是“汾酒標準國際化戰略”的最佳實施者。
除了汾酒合作優勢所帶來的品質支撐,中汾酒城更獨特的優勢在于其高達20萬噸的儲酒能力。白酒貯存是指新酒在酒庫容器內自然老熟的過程。它是優化和提高白酒質量的必然工藝程序。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白酒會變得溫潤醇厚。所謂“陳年佳釀”即源于此。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市面上的陳年老酒大多名不副實,純屬商業炒作,以至于虛假宣傳已成為白酒業備受詬病的行業通病。中汾酒城20萬噸儲酒能力將為從根本上打破市場上概念型年份酒的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開掘厚重文化創新營銷模式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有一段經典言論,在業界有很多共鳴:“無論古今中外,酒與文化密不可分。即便你什么也沒有,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文化概念,然后找到穩定的原酒供應,就可以創一個品牌,領風騷三五年;如果你是一個不知名的地產酒,只要插上文化的翅膀,就可能成為一個區域強勢品牌;如果你以名酒產地作為產品背書,又有很好的文化理念,創出全國化市場、全國化品牌的成功案例也有幾個;至于國家名酒,更是浸泡在文化之中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酒產業,就是一個生產酒、營銷酒的文化產業。”
古老的葡萄酒行會、嚴苛的1855列級莊分級制度、漫長而細致的釀酒方式……有“法國葡萄酒皇后”美稱的波爾多葡萄酒背后凝結著的正是波爾多地區醞釀和培養葡萄酒文化的悠久歷史,這也是法國葡萄酒近年來在國內市場上地位強勢的重要支撐。相形之下,我國白酒文化的挖掘十分粗淺。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作言撰文指出,中國白酒多以工業品、消費品的物質定位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缺乏對自身文化內涵的充分展示,更缺乏將白酒文化與地域風情、中華文化的有效融合。
杏花村文化底蘊深厚,堪稱白酒祖庭,汾酒集團東圍墻外約面積15萬平方米農田,已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杏花村遺址”設施加以保護。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為探討中華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貴的標本,也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鑰匙,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乃至世界真正意義上的酒文化的誕生,從此“杏花村是人類釀酒發源地”成為業內共識。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更是把酒和杏花村緊緊捆綁在一起,千百年來,酒以詩飄香,詩以酒傳名,“杏花村”名聲在外。而汾酒集團把杏花村的品牌開發交給了山西杏花村酒業發展區股份有限公司,中汾酒城定位“以文化為靈魂”,力圖成為傳承與創新中國酒文化上的實驗場。
中汾酒城新加入的投資人張小軍說:“我們力圖用全面創新的文化理念經營這個企業,要把白酒的故事、把杏花村的故事講到世界上去。”他首先向本報記者講述了他對葡萄酒文化的理解:“葡萄酒文化做得非常精細,從葡萄的品種、土壤、氣候、年份、到哪個酒莊,哪個城堡,哪個釀酒師,什么方式儲藏,儲藏多少時間等等,形成了葡萄酒文化的強大支撐。這些理念我們要借鑒。很多紅酒愛好者夢寐以求擁有一座私藏葡萄酒窖,那么私藏白酒酒窖的路也一定可以走的通。”
中汾酒城還將在推動白酒消費年輕化上做出更多努力。如何使白酒年輕化,完成對年輕一代新興消費群體的培育一直是實現白酒文化創新的重點。“白酒業需要滿足年輕人追求好看、好玩兒的個性化需求。從白酒度數及口味的調整、酒具的設計、品酒師的打造等等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創新空間,創新難度不小,但文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我們必須勇于破題。”張小軍說,“洋酒兌綠茶、干邑兌水、伏特加和朗姆酒等烈性洋酒品種與其他酒水兌成的雞尾酒,在酒吧等娛樂場所很受年輕人熱捧。我們需要發揮清香型白酒的口味優勢,依托各種市場渠道培養年輕人對于白酒的消費習慣。”
在白酒發展新常態下,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提出了“新世界思維”——以往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構成了傳統的“舊世界”;而今,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加上互聯網世界,將構成未來的“新世界”。在“新世界思維”下,中汾酒業正在北京建立營銷中心,組建營銷團隊,并且已經開始建設白酒交易中心網上交易平臺,“杏花村”這一金字招牌如何在中國白酒業轉型洗牌過程中彎道超車?中國白酒第一城又如何在其獨特優勢上發揮真正的影響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