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即將過去,而白酒行業的調整還在繼續,并且這場源于“塑化劑事件”的調整讓我頗為悲觀地看不到一個盡頭。
“塑化劑事件”從表面看,是消費者擔心或憂慮塑化劑超標對人的生育能力有害的問題,而往深處看則是消費者無法信任白酒的問題。這有點類似2008年乳業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樣,其危害性不僅在于腎結石,還在于消費者無法再相信三鹿,甚至連帶對整個中國乳業也產生質疑。
而這樣的不信任,直到今天對中國乳業來說都還是一場無法彌補的災難。
面對消費信任危機,行業的積極動作曾讓我心生鼓舞:中國酒業協會在2013年7月及時向行業提出了“白酒3C計劃”,并且得到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等白酒領袖企業的積極響應。“白酒3C計劃”的第一條就是“產品誠實”,承諾要告訴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的白酒,比如白酒年份酒的標準是什么,比如應該怎樣標注白酒的液態、固液結合和固態三種生產工藝……如果這一點能實現,無疑將是酒協的一小步,行業的一大步,我和我的《新食品》雜志毫不猶豫地為“3C計劃”鼓與呼。
但是令我沮喪的是,從2013年7月到現在,一年有余,白酒又在“年份酒標準”和“三種工藝標注”兩個問題與消費者之間進行了什么與以前不一樣的交流與溝通呢?
在年份酒標準的問題上,我看到了一些行動,聽到了一些建設性意見,但這距離解決消費信任問題還遠遠不夠:在年份酒標準問題上,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提出的鑒定白酒年份酒的“熒光光譜法”,還處于分析與測試階段;安徽文王總經理方焰則公開了太白酒基酒、調味酒之間的配方比列,用“透明裸奔”破了白酒江湖的“潛規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勇想了個樸實的辦法——瓶儲年份判斷法,因為年份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檢測辦法,就簡單規定成品白酒放置多少年,年份就是多少年……
至于規范標識白酒的三種不同生產工藝以利于消費者辨認和選擇的問題,則偶有聲音,難見動作。陜西太白酒業董事長舒國華曾悲痛地告訴我:“太白對液態工藝進行相應標注,卻因此承受很大的壓力。”
不能快速、徹底、誠實地面對消費者,我堅定地認為,這是白酒的自私與懦弱,是白酒的短見與悲哀,是白酒的軟肋!一個始終不能得到消費者信任的行業,再怎么調過去,整過來,都是治標不治本、換湯不換藥,都是屁股坐在活的火山口上而依然在幻想一統江湖、千秋萬代。就如茅臺董事長袁仁國先生把“塑化劑事件”稱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一樣,誠信的問題并不復雜,大家都看到了,然而,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總是應付得過去就應付過去,總是不管對不對,只要別人不做我也不做!殊不知,這樣任由不確定的力量在不確定的時間、不確定的地點發動一次或幾次無所顧忌的痛擊,“軟肋”就會變成“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