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白酒行業相關議題引發了酒業代表們的熱烈討論。白酒國際化、規范電商發展以及數智化轉型等方面成為焦點話題,這些不僅關乎白酒行業的當下發展,更影響著其未來走向。
白酒國際化:多方合力,任重道遠
今年兩會期間,白酒國際化成為酒業代表熱議的核心話題。這一趨勢背后,既是白酒行業突破國內市場瓶頸的經濟考量,也是提升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戰略途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提出多項建議。一方面,鼓勵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推動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與傳承;另一方面,加快制定中國白酒國際標準,構建適應國際貿易的白酒標準體系,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談判。此外,還應將白酒納入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品類,爭取更優惠的關稅安排,同時推動搭建多部門參與的平臺,制定一系列白酒出口優惠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古井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梁金輝也表達了相似觀點。他建議鼓勵白酒申遺;支持行業協會組織龍頭企業加快制定國際標準;與主要烈性酒生產國加強溝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談判;由國家牽頭將白酒作為重要品類進行國際貿易談判,爭取關稅優惠;搭建標準、文化、商務、海關、出入境檢驗、行業協會等多部門參與的平臺,制定白酒出口優惠政策;將白酒納入“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全球行動優先領域,助力其從“民族瑰寶”邁向“世界名酒”。
目前,白酒國際化面臨關稅壁壘、國際標準體系缺失、文化隔閡等難題。提升白酒國際影響力需要多方協同合作,政府應推動標準制定與政策支持,企業要加強技術研發與文化輸出,行業協會需統籌申遺與資源整合等。孫寶國、梁金輝等代表強調,中國白酒若要廣泛參與國際競爭并提升話語權,需國家層面給予關注,進行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國際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白酒質量通則》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面向國際市場的標準化語言,并同步發布英文版,旨在推動白酒標準的國際互認。其中,意見稿規范白酒用語和工藝特征的同時,還首次引入了“白酒風味輪”,用國際消費者熟悉的糧香、曲香、果香等詞匯描述白酒風味。業界專家認為,統一的標準和通俗易懂的描述,有助于國際消費者直觀認識中國白酒風味,推動其與世界標準接軌,加速出海。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白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白酒出口量為1.64萬千升,同比增長6.3%;出口總額為9.7億美元,同比增長20.4%,但占全球烈酒市場份額僅為2.4%。
規范電商發展:共同努力,凈化市場
近年來,隨著線上銷售規模不斷擴大,電商平臺已成為白酒銷售的重要渠道。2023年酒類線上銷售規模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56.4%,其中白酒及調香酒貢獻近900億元,增速達77.7%。這一增長既源于傳統渠道承壓下的主動轉型,也得益于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和新消費群體的崛起。
但電商渠道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面,線上假酒問題頻發,對白酒品牌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電商平臺的低價促銷、百億補貼等活動,導致線上白酒價格持續走低,加重了白酒價格倒掛現象。
今年兩會期間,規范電商平臺發展成為酒業代表關注的議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今世緣酒業董事長顧祥悅建議,為預防和制止網絡不正當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亟須通過政策引導與監管升級,構建公平有序市場環境,需要從多個方面強化電商平臺監管:完善價格監測與干預機制;強化稅收監管與數據共享;規范直播帶貨與授權管理;加大假貨打擊與維權支持;鼓勵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展。
同時,顧祥悅還建議,可引導電商平臺與酒企建立直營合作,減少中間環節,保障價格體系穩定,同時對合規經營的線下經銷商給予稅收減免或補貼,支持其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傳統釀造技藝第23代傳承人曾娜表示,電商平臺作為新興的銷售渠道,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她建議,電商平臺應建立授權公示與核驗機制,提高準入門檻與保證金制度,并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動態監管,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
事實上,2024年以來,不少白酒企業已采取多種措施打擊線上假酒,如抽查鑒定、規范經銷商、公布官方授權渠道等。在電商平臺重要銷售節點,部分名酒企業也會發布聲明,比如2024年雙十一前夕,五糧液、劍南春等酒企均發布致消費者的告知書,內容直指線上某些假冒產品非公司授權店鋪銷售。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舉措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規范電商平臺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及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在兩會期間表示,將壓實電商平臺的審核責任,加強產品質量專項抽檢,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虛假廣告、虛假宣傳等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提升網售產品質量。今年還將制定出臺直播電商監管辦法,建立監管長效機制,規范直播交易行為。
數智化轉型:科技創新,引領升級
基于2024年兩會期間白酒行業代表提案及行業實踐,“新質生產力”仍是白酒行業的重要議題,傳遞出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已成為行業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舍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酒體設計師陳柏蓉認為,引入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數字化可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增強消費者對白酒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她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白酒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對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建設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溯源系統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賒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賢建議,制定和完善酒類產業數智化轉型的相關標準,確保轉型過程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同時支持建立酒業公共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強對酒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
回顧過去十多年,部分白酒企業已開展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提升了研發、生產、營銷、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在白酒主流產區的發展規劃中,也普遍強調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遵義市委副書記兼市長黃偉提到,遵義市將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促進盤古大模型、DeepSeek在白酒、煤礦等領域的全面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曾從欽表示,白酒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需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五糧液將繼續聚焦科技創新增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應用,促進產量、品質和風味提升,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引領白酒傳統產業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經典產業。
多位酒業代表在兩會提出了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是對我國酒類產業邁向更高層次、更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思考。可以預見,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技術、新模式必將在白酒行業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從而為行業的持續繁榮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