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泉酒業CEO劉濤在其個人視頻賬號“濤哥Ai思考”發布了一則名為《茅泉英雄帖,請賜教!》的短視頻,宣發茅泉的商業模式和啟動情況,并向市場發出了合作共創的邀請。
該視頻一經發布,迅速吸引了酒業媒體、行業大咖、流通大商等多個領域人士的密切關注,短短數日內視頻轉發量便已逼近十萬大關,成為近段時間酒業的一個現象級事件。
個人IP賦能,視頻轉發量近十萬
“近些年來,很多個人躺平了,但真正的企業家不會躺平”。
在視頻中,劉濤這樣說道。他的這一觀點直擊當下社會的痛點,自然引發了廣泛共鳴。在視頻留言區,就有酒業從業者表示,“當下大多數酒企都深處困境,想解決這個問題不應該是收縮戰線、保成守舊,更應該像茅泉一樣積極應對。”
事實上,近年來一把手親自下場用個人IP賦能公司品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比如小米的雷軍、格力的董明珠等,都讓市場看到了企業家形象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在白酒行業,其實也不乏這樣的成功案例,比如郝鴻峰和他的酒仙集團。作為酒仙集團董事長,在過去的一年,郝鴻峰以創業者為視角,以“拼爆”為主題,通過年度演講、巡回論壇等一系列活動直面行業存在的問題,既塑造了逆境中“敢拼敢闖”的實干家人設,又通過容大醬酒、直播電商等落地舉措,從而將個人IP與企業戰略深度綁定,助推企業實現了逆勢發展。
而短短10天左右的時間,“英雄帖”短視頻的點贊量便接近5000人次,轉發量更是逼近十萬大關,而這背后,顯然與離不開劉濤個人IP的賦能。
作為酒業老兵,劉濤深耕酒業一線多年,曾擔任孔府家酒CEO、舍得營銷公司副總兼夜郎古酒副總等多家知名酒企要職,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資源、市場運作經驗和品牌管理經驗。比如任職孔府家酒期間,他一手操盤打造的子約系列產品,不僅成為魯酒板塊的爆款產品,也曾一度創下小米有品熱銷飲食類日銷冠軍的成績。
在此背景下,劉濤親自出鏡講述茅泉商業模式,并邀請廣大從業者提出寶貴意見,自然順理成章的引發市場的熱議。畢竟,這不再是單向的進行品牌輸出,而是變成了一個集思廣益的共創過程,讓茅泉的品牌故事、項目規劃得以在網絡空間迅速蔓延,在提升品牌認知度的同時,也增強了消費者的參與感。
可以預見,伴隨“英雄帖”視頻熱度的持續走高,不僅將會進一步提升茅泉的品牌影響力,也會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和合作伙伴關注茅泉品牌。
跨界眾創,拓展“第二曲線”
當然,一條“短視頻”之所以能夠快速破圈,除了個人IP賦能外,也與視頻中傳遞出的價值主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視頻中,劉濤提到,茅泉來自醬酒核心產區茅臺鎮,依托“茅臺鎮”這一地理標志,茅泉品牌天然具備市場關注度。另外,他拋出的“拒絕躺平,聚合眾創”的核心主張,更是精準觸達了從業者的變革渴望——在消費分級與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酒企如何通過資源整合破局市場。
品質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茅泉酒業深知這一點。在白酒這樣一個講究文化底蘊的行業里,茅泉是一個文化“根深”的品牌。據了解,茅泉前身是原榮和燒坊(王茅)技術負責人在茅臺鎮創辦的茅泉老號。在上個世紀,該酒坊生產的“茅泉酒”曾名噪一時。
如今,作為肆拾玖坊七大釀酒儲酒基地之一,茅泉酒業全面傳承了茅泉老號獨特釀酒技藝,并在此基礎上提升了自身的“柔、厚、凈、爽、長”的醬香風格,從而使酒體更加豐滿、細膩,這在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助推企業保持向上發展通道。近期,茅泉與珍酒、國臺、董酒等一起入選“2024年度貴州白酒民營企業納稅十強”榜單,足見其發展勢頭的強勁。
品質鑄就企業靈魂,創新助推企業贏未來。與傳統廠商合作不同,茅泉在運營模式上,采用的是基于B端的“眾創模式”,即以股權為紐帶,攜手酒類廠商、業外企業、行業大V等共同打造品牌,共享發展成果。
據悉,目前茅泉已成功搭建起了“12345”核心成員框架。其中既有肆拾玖坊、趵突泉酒等各香型酒廠,成都華玖薈、長沙酒巢等渠道大商;也有付木強、歐陽千里等行業專家,更有21世紀不動產作為跨界先鋒,楊麗萍是全品牌大使,聶衛平是奠基股東及首席品鑒官,陣容之豪華堪稱“夢之隊”。
其實,茅泉酒業這種“眾創模式”的本質是,通過利益綁定增強生態粘性,也就是合作伙伴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更進一步來講,這種模式還降低了市場的進入門檻,比如地方酒廠無需重資產投入即可共享茅臺鎮產區資源,傳統酒商則可深度參與產品開發及渠道運營等。
而這,也是“英雄帖”短視頻引發市場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在當今市場環境下,單打獨斗已經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擴大版圖,而茅泉這種“眾創模式”為有理想的廠商提供了可能性。在視頻留言區,有從業者提出“‘茅泉’新品牌是做大流通產品還是渠道產品”時,劉濤就回應稱,“都不做,幫助客戶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在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看來,茅泉模式是利用自身在酒廠、股權及模式等方面的優勢,賦能跨界企業參與到茅泉的眾創中來,從生產端到渠道端,以共創模式打破傳統酒業的壁壘,讓企業家們不僅成為投資者,更成為品牌共建者、市場推動者,進而幫助跨界企業打造它們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