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中國白酒首次按香型進行評比,醬香型白酒作為獨立香型正式確立,四十多年風雨滄桑,醬酒有過沉寂,進入過“高溫期”,如今整個行業回歸冷靜,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醬酒故鄉仁懷市白酒企業從整治前的1925家減少到868家,先后清理退出白酒企業632家,改造提升995家,兼并整合660家。
在四十多年風雨變換中,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茅源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茅源酒業”)始終屹立不倒,創辦至今也已逾四十年。創始人余方開繼承自清乾隆年間就已立足赤水河畔的余家燒坊及祖傳技藝,將茅源酒業由一個小作坊,逐漸拓展為集生產、開發、銷售為一體的大型醬香型白酒生產企業,并首提醬酒開宗立派,打造“余派醬香”,深受消費者喜愛。
而這一切成就,都離不開茅源酒業的“器”“曲”“糧”“技”四重密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茅源酒業及余派醬香脫穎而出的第一重密碼,一口石甑子,就是半部“余派史”。
石甑是蒸制醬酒原料高粱的優選器材,因其加熱均勻、蒸餾高效,可以使高粱更好的充分膨脹、破裂以及糊化,是提升產酒率、打造高品質基酒的關鍵之一。
通過傳承,茅源酒業擁有1920年所打造的四口石甑子,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了充分發揮四口石甑子的價值,余方開重金聘請當地老石匠,將四口石甑子重鍛造為兩口百年石甑,由其蒸就的高粱,晶瑩剔透、具有原石醇的香味,更是還原了高粱的糧食特點和自然香氣。
跋千山萬水,尋百味入曲
“曲”為酒之魂,茅源酒業擁有傳承百年的秘曲,即余家自創“百味散”,是余派醬香獨樹一幟的第二重密碼。
顧名思義,百味散需精選百味草木本植物調配入曲,其中僅固定增香的就有五六十味之多,除此之外,還能為茅源醬酒賦予更多馥郁風味。當醬酒產品逐漸開始呈現出同質化趨勢時,百味散與余派醬香無疑開辟出了一條獨特的差異化道路,擁有獨特優勢。
好糧出好酒,好酒好“糧”心
糧食是醬酒跳動的心臟,決定了醬酒整體品質,種植基地也是醬酒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
茅源酒業早在多年前,就在黔北鴨溪自建了紅纓子高粱基地,現已增至三萬畝,并在未來規劃擴大至六萬畝。同時,茅源還建立了糧食供應商評估標準。至此,茅源打造了“耕種管收存”五位一體的原糧質量把控機制,從源頭上決定了茅源醬酒的品質。
傳回大秘技,承先祖匠心
茅源酒業的釀酒技藝,傳承自祖上,至今一絲不茍。
觸捻、制曲、聞陽、調陰是茅源的四大秘法工藝,涵蓋原料、制曲、勾調每一制酒的關鍵環節。而隨著數字化大趨勢的到來,茅源酒業選擇守正創新,將灌裝、監控等現代化技術引入車間,提升了工藝執行效率,確保了醬酒生產的定量化、標準化、精細化,使產能與好酒率雙雙上升。
當醬酒行業步入冷靜期,茅源酒業憑借“器”“曲”“糧”“技”四重密碼,在行業減產的大趨勢下實現逆行,新一輪的醬酒釀造周期仍如期而至。四十余年的風雨兼程,見證了茅源酒業從一個小作坊成長為大型醬香型白酒生產企業的輝煌歷程,在未來的日子里,茅源酒業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書寫醬酒行業的傳奇篇章,為醬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