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電商面臨瓶頸
包裝概念一哄而上不合適。農業擁抱“互聯網+”,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改造農業,同時也要符合農業行業本身發展的特征,在農業與互聯網的碰撞與融合中找到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互聯網+農業的本質是深度融合和發展模式的創新,現在很多企業利用這個概念包裝上市,一哄而上,我覺得不太合適,還是要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表示。
傳統互聯網模式的農業電商陷入輿論危機。隨著以“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幫助采購商找貨源”為主要模式的一畝田被爆出“資金鏈斷裂”“大裁員”,以及“資方撤資”“交易數據造假”等問題,傳統互聯網模式的農業電子商務陷入輿論危機之中。
抽樣、驗貨等環節無法轉移到線上。農產品是非標品,對于渠道商來說,采購依然需要通過線下的實地進行,抽樣、驗貨等種種程序無法轉移到線上,同時傳統大宗渠道的對接模式,只不過是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流通產業發展仍然滯后。易觀商業解決方案高級合伙人張耀文認為,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發展仍然滯后也是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原因。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區物流基礎建設發展不平衡,有保障的農村物流覆蓋范圍有限,農村需求分散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尤其突出。
對全產業鏈的改造才是王道
需要各個參與主體意識和觀念的轉變。張耀文認為,農業擁抱“互聯網+”,首先需要各個參與主體意識和觀念的轉變。作為“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體,農民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農人”,才是互聯網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中國農業發展基金董事長吳文軍認為,當務之急首先是充分調動農民接受互聯網從而轉變傳統經營的積極性,培訓農民了解“互聯網+農業”運作模式與操作方法。
關鍵看能否給農民帶來利益。在云農場聯合創始人熊彬看來,“互聯網+農業”是否行得通關鍵要看能否給農民帶來利益。“像測土配肥技術,之前已經推廣很多年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就是因為不是從農民利益出發的。而我們現在所服務的可信農場,每塊地都要測,每個鄉鎮有一個測土站,真正實現了個性化生產,能保證農民利益。”
要融合整個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方創資本認為,“互聯網+農業”現在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網絡普及化、產品差異化、經營集約化、服務深度化將推動互聯網向農業繼續滲透。通過重塑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融合整個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形成一個農業互聯網生態圈,能創造極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價值,農業產業鏈中每個環節約有萬億級的市場,未來這個領域一定有輕量級的BAT出現。
用互聯網技術將農業的各個環節打通。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進入傳統農業,將給農業轉型帶來契機,通過育種、栽培、灌溉、收割等環節,倒逼“精細農業”,讓農產品全產業鏈產生化學效應。推進互聯網和農業達到真正融合的關鍵,應該是著眼于整條產業鏈的融合而不僅僅是其中的某一環節。